河魨,俗稱河豚,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氣鼓鼓的「氣泡魚」啦,比如以下這種:
但實際上很多人對河魨魚的叫法有著一定的誤區,我們都會習慣性把河魨叫做「河豚」,但真實的河豚其實長這樣:
因同音人們習慣了將「河魨」說成了「河豚」。不過,從古至今,談美食時,[ 河豚 ] [ 河魨 ]都可以用。所以也不用糾結那麼多了,但是要記得我們吃的河tun真名是叫「河魨」呀。
河魨,古時稱「肺魚」。一般生活在暖溫帶及熱帶近海底層,棲息于海洋的中、下層,有少數種類進入淡水江河中。中國食用的河魨皆生息於河中,因捕獲出水時發出類似豬叫聲的唧唧聲而得名河"豚"。
然而實際上,河魨與河豚是不同綱的兩類水生動物。河魨屬魚綱,是魨形目魨科魚類的統稱,分布在近海及河流入海地段;有些種類的臟器和血液有劇毒(稱「河魨毒素」)。而河豚則是哺乳綱淡水豚科動物的統稱,有白鰭豚等;它們主要生活在江河中,腹內臟器無毒。
河魨種類很多,世界上有上百種,在我國魨科魚類共有54種。最小的只能長到幾厘米,最大的可達幾十厘米。常見的幾種有:
紅鰭東方魨
暗紋東方魨
黑鰓兔頭魨(俗名兔頭魨、延巴魚)
凹鼻魨(俗名氣規、規仔)
黑斑叉鼻魨(俗稱狗頭、污點河魨)
說起河魨還有一個有趣的名字,「氣泡魚」或者「生氣魚」。因為當它遇到外來危險時,會吸入大量水或空氣使整個身體呈球狀浮上水面。同時皮膚上的小刺豎起藉以自衛,看上去蠢萌蠢萌的,還有點可愛。
然而別看它的外表呆萌,毒性卻不是蓋的。(約飯嗎?玩兒命的那種)
河魨體內含有的河魨毒素是自然界中所發現的毒性最大的神經毒素之一,僅0.5毫克河魨毒素就能致命,毒性相當於劇毒藥品氰化鈉的1250倍。因種類與季節的不同,其毒素還不一樣。
且河魨毒素化學性質和熱性質均很穩定,鹽腌或日曬等一般烹調手段均不能破壞它。只有在高溫加熱30min以上或在鹼性條件下才能被分解,220℃加熱20-60分鐘可使毒素全部被破壞。
所以不要幻想著在海里撈上一隻河魨就開始煮著吃,會要命的!
一般來說,河魨的肝臟和卵巢毒性最強,其次為腎臟、血液、眼睛、鰓和皮膚、精巢(白子)、肉等部位。因此即使它們遇到敵人,一不小心被吃了,河魨釋放的大量毒素也能迅速讓敵人被殺於無形。但同時有時候可能自己也會被毒死。
不過萬事總是一物降一物河魨也有不怕它的剋星,比如虎鯊、狗母魚,它們都天生此毒不侵,可以肆無忌憚的大吃河魨。
河魨的作用
河魨雖然有劇毒,但其肉鮮美柔嫩無比。除此之外河魨魚的營養價值極高,因此「拚死吃河豚」的人流也是一年賽一年多。
近代研究曾對河魨魚的營養價值進行了分析:魚肉中含蛋白質、維生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3、鋅、硒。其蛋白質含量比一般魚類高出2-3%,微量元素鋅和硒分別是甲魚的1.58倍和2.7倍,至於河魨魚的蛋白質含量及硒、鋅就更高了。尤其是可食部位中的谷氨酸含量為魚類之最。
而隨著科學的進步,令人恐懼的河魨毒素已步入了藥學殿堂:1.河魨魚肝熬制的油對鼻咽癌、食道癌、胃癌和結腸癌有一定的療效。用肝製品注射或口服對晚期患者有明顯鎮痛和抑制作用。2.河魨魚精巢可提制魚素、精氨酸和水解蛋白,這種提取物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葡萄球菌、霍亂弧菌等有抗生作用,對流行性感冒有療效,對肝癌肝昏迷者有療效。
由此可見,河魨魚真可謂全身是寶,這些可能也是人們自古鐘情於河魨魚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