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微信剛剛走進我們的生活時,美食自媒體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個新生事物。彼時,想捧紅一家餐廳是輕而易舉之事,只要有人寫,第二天餐廳就會排隊的火爆景象。如今,不過幾年工夫,美食自媒體越來越多,傳統媒體里美食欄目也泛濫成災(製作成本低,受眾廣),餐廳在各種媒體上投放的宣傳費也越來越高,可消費者卻不買帳了。
原因不用我來贅述,無非是失去了信任感。
曾經,我分析過米其林為什麼能在國外大行其道,一進華人圈就水土不服的原因。歐美已開發國家的人工高,普通人家去餐廳的次數極少,加上又是分餐制,怎麼點菜,怎麼配酒,試錯成本太高,所以需要一本可信賴的指南來避免犯錯。
可是,在中國,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傳統觀念,前些年由於農村能夠提供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讓中國人的餐廳消費頻率大到了和自己收入不相稱的地步,加上又是共餐制,一桌菜里總能找出個把自己能吃的菜。這次吃的不好,下次換個餐廳就好了,試錯成本低。中式餐飲又是百菜百味,缺乏統一的評價體系,導致國內一直沒有出現一個有公信力的餐廳評價品牌。
在九省通衢、諸多菜系薈萃的武漢,這樣的評價品牌同樣不存在。於是,我們試著想做個相對客觀公正的餐廳評價報告。
為了避免主觀因素,我們採取了以下手段:
1、向社會召集評委,爭取評價體系更接近大眾而不是少數圈內人自嗨的遊戲。
2、不接受任何餐廳的宴請,全程自費,以避免廣告嫌疑
3、每次測評的集合地均不設在那個待點評餐廳,也不提前告知餐廳名字,而是在公共區域集合再前往餐廳,以避免評委先入為主影響測評公正性。
4、每次測評人數為6-8人,以性別和年齡分成六個區間,力爭覆蓋到不同年齡,不同性別。
5、評測內容為環境,口味,服務三個維度,十分制打分。
同時,中國人喜歡按照節令來決定自己的一餐一食,自古即有「不時不食」之飲食觀,我們對餐廳的選擇也會遵循春夏秋冬之律令。按照節令品美食,品遍四季美食美酒,得嘗好吃佬之心愿。遂將美食品鑑團取名為「四季美食團」。
現評委均從四季美食團群內招募,假如您有美食方面的特長,比如有特別靈敏的味覺;或者是點評時特別毒舌,或者僅僅是對食物有特別的熱情,都可以提出加入美食團的申請。為了保證點評的公正性,四季美食團不接納經常參加各類美食活動的活躍分子,特邀除外。
作者:片片
圖片: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