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的滷菜生活:能吃、會吃、擅做、喜侃

作者:CUP       2019-08-02 03:44:21


"

本文轉自公眾號「三聯美食」

1992年大學畢業,我回到家鄉成都,在一家電視台工作。那時電視事業方興未艾,效益極好。成都是美食之都,此時我也有條件開始了美食生活。

姨父是個老成都,自幼家境殷實,也是個資深吃貨。他從民國一路吃下來,對老成都和川菜都很有研究和體驗,常在本地的《龍門陣》雜誌上發表些吃喝文章,掙點菸茶錢。我考上大學之前,姨父曾為我補習古文,在他家耳濡目染,算是他一手調教的得意門生之一。我工作後,姨父經常登門拜訪,我當然熱情款待,終於到了報答恩師的時候了。

這天傍晚,姨父光臨我家,正趕上我們晚餐。一陣寒暄之後,姨父提出一小小的要求。他說:「梅女子,你可不可以為我切點鹵肥腸來吃喃?」母親忙說:「咋不可以呢!梅兒,快到青石橋李燒臘那裡去,為你姨爹買點鹵肥腸!」我連聲答應著,就從宿舍後門出來,來到青石橋。

我家那時住鹽道街,離青石橋很近。只見青石橋街兩邊一長溜滷菜攤子,亮著昏黃的白熾燈,一家挨著一家,有滷鴨子、鹵豬尾、鹵蹄花、鹵豬舌、鹵肚子、鹵肥腸等形形色色的滷菜。雖然離我家很近,以前我家卻少有問津。小時候,家裡經濟很不寬裕,看見街上館子裡的滷鴨子,問母親多少錢一隻?母親說20多元,便覺得是天價,那滷鴨子如同天上的天鵝肉,可望不可即。沒想到工作後,褲兜里揣著厚厚的鈔票,這裡的滷菜全不在話下了。

李燒臘是青石橋最有人氣的一家滷菜攤子。剛出鹵鍋的肥腸像一大堆鬆緊帶,纏繞在一起,色澤金黃,鹵香濃郁,冒著騰騰熱氣。我特地挑了兩節又寬又褶的大腸,讓老闆過稱。之後切成小節,舀一勺滷水浸泡,打包買回家。姨父在家等候多時,看見我手提肥腸回來,臉笑成了一朵花兒。父親拿出家裡窖藏已久的瀘州老窖給姨父斟上,姨父說,「正好,我帶來一包奇香鹵花生米,下酒吃!」

鹵肥腸果然油潤醇香,那特有的滷味令人迷醉,恨不得連肉帶滷汁全吃進肚裡。姨父的鹵花生米,咸中帶香,脆里化渣,沒想到滷製後的花生也別有風味。姨父邊喝酒邊滔滔不絕:「成都最有名的滷菜店叫盤饗市,位於商業場背後華興街上,有百年歷史。他有一副很別致的對聯:諸肉還是豬肉好,百菜還是白菜香。」

「奇香花生米位於長順街,人稱7號花生,專賣下酒喝茶的炒貨。」姨父是教師出身,喜歡誨人不倦,這些美食故事在我聽來都很新鮮。心裡暗想,今後要把這些美食都一網打盡,過過美食家的癮。

90年代的成都,還是小街小巷,一副老城的舊貌。我喜歡騎著自行車,在這些小街小巷裡瞎逛。每日騎車上班路過長長的紅星路,總見紅星中路一小店門前排著長隊。下班時分路過這裡,下車前往一探。只見小店招牌寫著「紅星兔丁」。

有涼拌兔丁、鹵兔頭。兔頭3元一個,買者眾多。我也忍不住饞誘,買了3個鹵兔頭,當街啃起來。味道咸甜咸甜的,還有一股鹵香,很合我味蕾。立即返回,又排了一次隊,花45元買了15個。

回家,坐在電視機前,將兔頭拿出來,慢慢地啃。啃兔頭是有步驟的,我一般是這樣:先吃兩頰核桃肉,然後掰開下頜和天膛兩部分,分開啃,最後咬開顱骨吃腦花。吃兔頭,最美味過癮的是吃舌頭部分,肉質肥厚。紅星兔頭滷味很透,滷水滲入骨子,但火候又恰到好處,不軟不硬。啃起來一個接一個,讓人慾罷不能。

我坐在沙發上,專心致志啃兔頭,一口氣大約消滅7、8個,才緩個氣來。電視兀自開著,上演著肥皂劇,兔頭可比它精彩多了!父親坐在一旁看著電視,見我這陣狀,也忍不住加入進來,轉眼就將15個兔頭一掃而光。

成都人啃兔頭的歷史由來已久。據我所知,小時候成都就有鹵兔頭賣。記得有次過春節放煙花,哥哥和他同學帶我去看,回來路上就買了鹵兔頭邊吃邊走。那時的味道淡淡的,有股濃郁的兔子肉味,個頭大,質地也較硬。

十年前,成都流行冷淡杯,兔頭一下紅起來,各種各樣製作手法的兔頭陳出不窮,個頭也越來越小。成都女孩有兩個標誌,一是頭髮染成金黃,扎個翹尾巴在腦後。另一是每到夏日夜幕降臨,就和男朋友一道坐在街邊巷口吃冷淡杯,不啃幾個兔腦殼一天就算白過了。

省委的女同學,這天打電話來:「今晚有沒空?下班直接過來嘛,我帶你去吃宣兔頭!」女同學住在長順街,附近吃食很多。聽說吃兔頭,我一下來了興致,馬上就答應了。女同學帶著她女兒,在長順街路口等候我多時,停好車,我們穿過一條小街,就到了店門口。這裡原是一停車場,現在頂上搭個一個塑料彩棚,設了幾十張桌椅,專賣兔頭。

同學說,宣兔頭是雙流的牌子,最近在這裡新開張。說罷,就帶我去選。只見兔頭都浸在湯汁里,有麻辣味的,五香的,還有不知什麼味的。我要了麻辣的3個,五香的3個。老闆買發了一雙塑料手套給我們,用手掰著吃。宣兔頭很軟,輕輕一碰,骨架就散開了。也許有紅星兔頭先入為主,我覺得這裡的兔頭肉有點柴,沒有紅星兔頭的嚼勁和回香。當然,還是得感謝老同學的盛情款待。

黃宇 攝

成都人愛吃滷菜,滷菜攤子遍地開花。但凡有點技藝的人家,支個大陽傘開個流動攤子,也能混口飯吃,或許生意還不錯。前些日子,單位附近有家茶樓底下有一塊1米見方的空地,每到下午3點,兩個中年女人守著臨時搭起的桌子賣起了滷菜。兩個大筲箕,盛著滿滿的滷菜,招攬著過往的路人。

因好這一口,我早就注意到了這個攤子,不到6點,兩個大筲箕就空了。想必味道還可以。第一次,在那裡買了一隻鹵豬舌,一人收錢,一人切菜。我和收錢的中年女人聊了起來。「這是我公公的手藝。他以前是個廚師,會整點滷菜,現在我和老公都下崗了,公公就把手藝傳給了我們。正好混一口飯吃。」「早晨起來就開始鹵,下午3點送到這裡來賣。這裡只是個臨時攤子,我們正在找和合適的鋪面,到時你們就可以隨時來了。」

說罷,她還要求我加她的微信,說以後把店址發我。這家滷菜味道很純正,地道的川鹵,就像以前館子的滷菜。而且很軟,比較入味,這大概是衡量滷菜手藝高低的重要標誌吧。

對於喜好滷菜又沒有家傳的人家來說,自己動手做也不難。超市有賣各種品牌的滷水。有液體的,也有粉狀的。冬天的時候,母親往往會買一袋「自家鹵」,取出濃縮滷汁,加水、滷料,用黑砂陶滷製。中午回家,母親將滷好的雞翅、鴨腳、豬肉、豆筋、花生米端上桌,鹵香四溢。我最喜吃母親滷製的花生米,搭配白米粥,更能凸顯出滷味的芳香。撈出滷菜,母親再用火將滷汁燒開,晾涼,封存起來,下次再用。母親說,滷水越陳越香。

人民公園對面有個廖排骨,大慈寺附近有個盤饗市。我和父母常到這兩處喝茶聊天。中午,我去滷菜店買幾個滷肉夾鍋魁,一隻鹵豬舌、鹵豬肚,到茶鋪做午餐,簡單方便,物美價廉。一日,我們在人民公園濃蔭茶鋪喝茶,正巧遇見美術出版社的閨蜜和她父母也在此喝茶,於是坐在一起聊天。閨蜜穿著她自己設計的衣裙,樂呵呵地跟我們打招呼。好久不見,一番寒暄之後,我們不免又擺起了美食話題。

閨蜜說,「最近單位的同事傳授了一道手藝給我,我學會了,好香好香,我兒子好喜歡!」「什麼手藝?快教我!」閨蜜頓了一頓,微笑著說「麻辣牛肉乾。」然後她如此這般告訴了我具體做法。此時,我已按耐不住動手做麻辣牛肉乾的衝動,提前與閨蜜和家人道別,趕回家去嘗試。

先在農貿市場買了2斤牛肉,講好了要做牛肉乾的那塊肉。然後回家用母親的陳滷水滷牛肉,一直煮了2小時才將牛肉煮軟。撈出切成細條。油鍋置爐上,放入姜蔥與牛肉條同酥,大約5分鐘後,放入辣椒麵、花椒麵、鹽、白糖,攪勻略炒。熄火,冷卻,即可。

成都 逛吃

成都 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