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狼煙北平》中文三兒喜歡喝酒,但他不認為自己是一個酒膩子。
文三兒到月底兜里沒錢買下酒小菜,他把免費提供的醋和醬油倒進碗里。
自帶的鵝卵石放進去,然後用筷子夾到嘴裡嘬鹹味。
一邊咂摸這鹹味兒,一邊喝酒。
「人那,有什麼別悶在心裡,得自個兒找樂兒,甭管有多大難事兒,一樂心裡就舒服了」這便是文三兒的快樂哲學。
那麼什麼是酒膩子呢?
文三兒是這樣說的:就是好喝兩口,又喝不了多少,二兩酒下肚鬧酒炸。鬧酒炸,就是酒壯慫人膽,瞅著誰都不順眼,七個不服八個不忿,逮著誰給誰擼胳膊挽袖子,耍胳膊根兒。
文三兒說:他喝酒後不耍胳膊根兒,所以不是酒膩子。
過去北京好多小飯館、小酒鋪兒,街上、胡同里都有,門臉兒不大.......
酒膩子是一種形象的說法,一天到晚沒事兒坐小飯館、小酒鋪兒里窮喝的主兒,跟膩子似的貼在那不走。
一般來這些地方的都是常客,就這一片兒的老街舊鄰,臉熟的進門後點個頭打招呼,臉生的(也有別的街道、胡同的)就各喝各的,一回生二回熟,老來也就慢慢臉熟了。
「哦,老哥果子巷的?那不遠,我南橫街潘家河沿的」.......怎麼著,給您添點兒?
這話就是這麼一說,像老北京人見面常說的:吃了嗎?家吃去?您要是真不客氣舔著臉跟著吃去,那叫四六不懂。
北京人好面兒,一般人碰到這種情況都會說,「謝了,滿著吶、滿著吶!」
「您嘗嘗我這花生。」
「不用、不用,有,還多半盤呢。」
也有雞賊的主兒,當然只能騙騙生人,了解他的近街坊騙不了。這種人專找人少的時間來,下午四點來鍾,先從涼菜的盆里捏三粒煮花生米,放在一個中號盤子裡,一會再結帳(掌柜的言聲兒,知道就一酒膩子,不愛搭理他.......)
他再要個酒杯,走到水缸邊,兜邊打上小半杯涼水,坐那假麼假事小口兒抿著,碰上其他胡同的半熟臉就和人點頭搭話:「來了您?」
對方肯定順口來一句:「來了,喲,喝著呢?給您添點兒?」
一聽這話踏實了,趕緊接借坡下驢:「得嘞,我擾您了、擾您了!」
對方肯定說:「哎呀,見外了,都這片兒的!」
「得,我泯了這底兒。」說著,把剩下的小半杯涼水一仰脖,一飲而盡,舉著杯子遞過去,「擾您了、擾您了!」
咚咚咚,一杯倒滿,一瞧桌上,「嗯?就這麼點花生米了?」
他趕緊攔著,「別別,這就夠不合適了。」
「哎呀,您可真逗,這有什麼不合適的?來,掌柜的,給他添滿,對,煮花生米,盛滿!」
最後要說的是,凡事都講學問,接多少涼水擺在那是學問,接滿滿一杯擺在那沒人理你,接少了就剩一個底兒了擺在那兒,對方也不傻,躲丫遠點,憋著蹭酒呢.......
給您添點兒這句話也有學問,沒定數,添多少就得看關係的遠近了。平時過得深的,就多添點兒;平時過得淺的,就少添點兒,意思意思就得;可能今兒我喝您點兒,明兒我再給您添上,禮尚往來,顯得客客氣氣。這是朋友,不是蹭酒的。
要是倒霉,趕上喝涼水這樣蹭酒的,明知道是\"肉包子打狗\"但也得添,誰叫說話不留意順口兒說出來了呢,心裡再彆扭也得扛著,拉出去的屎不能再給坐回去,要面兒。添著,心裡還得罵著。
小時候在欖杆市親眼見過酒膩子,路上過輛大車,趕大車的跳下車,馬車繼續前面走,趕大車的下來三步兩步進小鋪兒,錢往櫃檯上一拍,要二兩白酒,一揚脖灌進去,轉身出門兒就追馬車.......這是我親眼見到的!
這酒膩子,有點兒錢的就要盤兒下酒的小菜兒,沒錢的從家裡帶根兒生黃瓜、西紅柿、還有啃生茄子的,只要是能吃的,什麼都能當成下酒菜。
老幾位天南地北、家長里短兒的聊著,沒主題,得什麼聊什麼。
熟人進去了就熱情地打招呼,生人進去了就上下打量著,有時還沒話兒打掃話兒,問是不是新搬來的?從前怎麼沒見過之類的。
弄得大姑娘、小媳婦兒都不好意思往裡進。您也別小瞧了散落在各個小酒鋪兒的這撥兒人,說不定哪個就是王爺的後代,貝勒的子孫,那聊起天兒來透著祖上的榮耀。
這種酒膩子一般都是從小酒鋪兒開板兒一直喝到上板兒,一般都是主攻白酒,很少有喝啤酒的,太貴;離開時戀戀不捨、滿嘴酒氣、醉眼惺忪、面紅耳赤、罵罵咧咧、吵吵嚷嚷、晃晃蕩盪。要是吐了,還得久久地望著地上的污穢之物大罵自己糟踐東西,恨不得把吐出來的東西再用豆包兒布裹上,擰出水來再喝了。
來小酒鋪兒里喝酒的還有一種人,這種人可能是因為時間緊任務重,也許是不喜歡小酒鋪兒里氣氛,再有就是過路的或跟常來喝酒的哪位平時不對付,來後往往是要上一二兩白酒,一揚脖、灌進去,要覺得口淡再花一分錢要一塊兒水果糖放嘴裡,轉身就走。
過去有好多板兒爺,無論春夏秋冬,活兒拉完了先不回單位,急不慌慌的跑進小酒鋪兒,對著掌柜子:今兒跑了趟東郊火車站,給哥們兒累滋了。
掌柜子也很默契,說笑著倒上一杯酒,來人把早已準備好的零錢,不用找,放在櫃檯上,端起酒一飲而盡,打著哈哈轉身就走。
現在大餐廳小飯館兒遍地都是,只要有錢,想在哪膩著都沒人管你。這種小酒鋪兒北京現在已經沒有了。
那時的小酒鋪兒真有點兒美國西部電影里酒吧的\"范兒\",別管窮人富人、有錢沒錢、穿的乾淨還是髒,錢往櫃檯上一拍,想怎么喝就怎么喝,花五分錢要半杯都行,掌柜子客客氣氣、絕不拿白眼翻你。
最後咱們說說酒膩子的下酒菜:
第一道:拍黃瓜
第二道:拌豆腐絲
第三道:肉皮凍
第四道:煮/炸花生米
第五道:煮毛豆
第六道:開花豆
第七道:咸鴨/雞蛋 用筷子捅著吃
第八道:小蔥拌豆腐
第九道:腌蘿蔔皮
第十道:糖拌西紅柿
怎麼茬您?上來這十道菜太素了?誰讓您上來就吃個飽了,這就是讓您開胃的,接下來給您來點葷的,好不好吃的,您都擔待著點。
第十一道:干炸小黃魚
第十二道:豬頭肉
第十三道:香椿攤雞蛋
第十四道:炸蝦米
第十五道:燜酥魚
第十六道:醬牛肉
石子兒
這種東西一般被隨意放在兜內,也有個別的放在特製的小布包內,一般每個大概5-6錢重,表面粗糙。喝酒的時候放在酒館的小碟內,然後倒上飯桌上常見的醬油、醋、辣椒油等作料。和石子泡在一起,喝酒的時候拿出來舔舔。用者一般多見的於農民和小販。1950年-1988年。1978年後大多採用鵝卵石,少數採用雨花石做材料。
大鐵釘(1枚)
大小約在6-8公分,少見的也有10公分或者以上的。這種東西一般隨意放在兜內,或者用細繩懸掛在脖子上。前者喝酒只去一些有醬製品的地方,例如麵館等地方,因為當時的醬基本上都免費(少量的)。然後用大鐵釘蘸著醬,邊喝酒邊吸允鐵釘。而後者往往是什麼場合都能應付,在夏天的時候身上往往會出很多汗,鐵釘掛在胸前往往沾滿了汗鹼,等喝酒的時候直接叼在嘴裡,吸允汗鹼,靠汗鹼上的鹹味來解決酒菜兒問題。而且閒來還能用來剔牙。用者一般多見於工廠車間的工人以及流氓和混混兒。1965年-1982年
銹鐵釘(1枚)
大小約在6-8公分,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大鐵釘的前身,用者只是為了其上面的鐵鏽作酒菜之用。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帶到單位以外的公共場所或者家中使用。等一頓酒喝完,一根滿是鐵鏽的大釘子往往被舔得非常亮,放在兜里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大鐵釘了。用者一般多見於鐵路工人及少數的拾荒者。1967年-1985年,1980年後改為使用鋼釘。
花生米(1粒):
首先說明,這種喝酒的人很有涵養,不是因為只有一粒,而是就圖那種心氣兒。用法是在喝酒之前先把花生掰成兩個,然後再把兩個掰成四個,四個掰成八個,如此一來,一直掰到幾乎成粉狀為止。喝酒的時候用食指尖兒蘸上一小粒放在舌尖舔舔。這裡有一個老理兒,如果一人的花生粒吃完了向對方要幾粒的時候對方一定要給,而且在給的過程中還要說:「給!你這個菜虎子!」用者一般多見於老一輩退役軍人和離退休幹部。時間可追溯到解放前,最晚見於1987年。
大鹽粒兒
中國最古老的飲酒方法了,很少有人使用,在當時的條件下也很難弄得到。用法一般在喝完最後一滴酒後口含那麼一點。用者多見於車老闆兒(趕大車的)。時間可追溯到中華民國前的光緒年間。最晚見於199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