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社交媒體成了大家吐槽「同款媽媽」、「同款家長」的主戰場。很多人在吐槽自己的父母「從來不道歉」、「規矩從來都是給孩子定的」時,卻忘記了自己已經升格為父母了。
很多家長認為,為孩子規定學習和玩遊戲的時間就是為孩子培養規矩意識。讓孩子從小意識到生活和學習生活中應該按照一定的規矩行事,確實有助於孩子規矩意識的養成。但是,要讓孩子真正養成規矩意識,僅僅靠家長硬性規定還遠遠不夠。
大家應該都碰到過這樣的場景,坐公交車或者排隊之類需要等待的時候,很多家長在埋頭玩手機,孩子只能無聊得東張西望。更有甚者,很多家長「不堪其擾」,同樣為孩子配一部玩遊戲或看動畫片的手機。他們覺得能讓孩子安靜下來,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但是這同樣也是當家長再對孩子提出要求時,孩子往往不以為然的原因。對孩子來說,家長的日常表現比口頭的規矩約束更重要。家長言傳身教就是孩子最好的規矩,而教育孩子就應該以身作則。
想讓孩子每天養成看一會兒書的習慣,家長可以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看書;想讓孩子遠離手機,多關注戶外活動或學習,家長當然要以身作則,自己先放下手機。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有些事情還不懂,就毫不避諱地在孩子面前與別人口角、背後議論別人,殊不知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模仿。很多家長在孩子表現不好時,喜歡說「不知道跟誰學的」,其實他們的絕大部分行為都是對家長的複製。
規矩不單是給孩子制定的,也同樣應該是家長要遵守的,家長的「守規矩」會讓孩子意識到規矩的重要性。如果家長僅僅在管孩子時搬出規矩,不僅會讓孩子漠視規矩,而且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長此以往,哪怕家長的「規矩」是正確的,孩子也會養成習慣性逆反的心理。
家庭中的規矩應該是全家人的「約定俗成」,在制定的時候要認真和孩子解釋清楚,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應該做、為什麼不應該做。同時規矩也應該在家中做到「人人平等」,家長違反規矩被罰不是讓家長丟面的事,相反,家長無視規矩才是真正有損家長威嚴的。家長在家庭中應該是和孩子平等的地位,而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