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剛今年剛滿五歲,別看年紀小,小區這一片的家長們都認識他,誰上下樓遇到他,他都會幫忙摁電梯,誰在外面拿東西,他都會很熱情的幫忙,更不要說在家做家務、扔垃圾之類了。
但事實上,家長都很喜歡的小剛,基本上沒有小朋友跟他玩,之前有小朋友跟小剛玩,結果小剛說他媽媽說過,不讓他跟野孩子玩,怕自己也變成野孩子,就再也沒有孩子跟他玩了。他依然是別人口中的優秀孩子,但沒有任何朋友,學校裡面也是,他的朋友都是大人。
小剛媽媽「野孩子」的說法欠妥,但側面說明了家長對孩子交友的要求和重視,已經意識到「好」朋友與「壞」朋友對孩子各方面的影響。我們也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本身就是一張白紙,更容易被帶偏。
家長有一定的社會閱歷,但是並不能完全的用自己所以為的方式限制孩子的交友情況,就像小剛的媽媽,這樣的結果是孩子沒有朋友不說,還容易讓其他人對孩子產生誤會,時間久了,孩子再熱情再樂觀,也經不住消磨。
父母重視孩子的交往,希望孩子能夠平穩長大,擁有一個很好的品德,但是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衡量孩子的需求,甚至很強硬的將孩子與其他孩子隔離。長此以往,孩子反而變得沉默寡言,乃至於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
孩子交際能力得不到鍛鍊
孩子沒有社會經驗,他們需要經歷一些磨礪才能真正的長大。孩子們在象牙塔的時間要占人生中的很大一部分,而這個小社會中交際也需要與同學、老師進行,甚至因為某些原因產生矛盾,或者衝突,都無一例外的來自於孩子的小圈子。
孩子的交際就是通過對別人的誤會、理解、幫扶或者其他方式,了解社會規則,懂得如何更好的與他人互動,學會關心他人以及與他人合作。孩子如果沒有同伴的這種互相摩擦,根本就不知道交際為何物,天天兩點一線,連交際的需求都會喪失。
每個人都生活在世界上,那就必須存在著與他人的各種交集,而交際能力也是孩子具有競爭力的一個顯著優勢。如果家長過於干涉孩子的擇友情況,只以父母個人的意願為目的,勢必會讓孩子的性格抑鬱、孤僻甚至自卑或自閉。
孩子的價值觀產生扭曲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包括我在內,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豪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上人」,但是想要達到孩子的這種高境界,不是靠的阻止孩子的外出玩耍,也不是靠的限制孩子的自由選擇來獲得。
家長的這種以相應利益為最終目的的想法,會影響到孩子對於真正的價值觀的理解,他們會認為什麼都是有利可圖才要去做,否則沒有必要去履行。沒有朋友的交際,更容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信念,認為一切都是圍繞著自己旋轉,不符合自己的意願的一切都是不合理。
孩子長大成人,真正的行走在這個社會上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將父母的這種干涉行為代入自己的實際交際中,內心會先從是否「有用」進行辨別對方,將一切反對自己的視為對手,不與之交往,久而久之,自身精神產生很大的扭曲。
孩子自立能力差
孩子生活的時代與父輩生活的時代有所不同,甚至很多信息已經不對稱,孩子與父輩的溝通就存在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但是父輩卻用自己的一些經驗去灌輸給孩子,導致孩子對於最新的社會動態看不清,甚至不理解,也生活在父輩的陰影中。
孩子總有一天去面對真正的社會,如果說小的時候,父輩進行各方面的呵護,連交友都用父輩的標準衡量,那長大以後,自己如何真正的面對這個變化的世界,又該如何與社會中的他人進行交往呢?如果一直用父輩的標準去看待別人,自身表現的也會過於「個性」,甚至「清高」,無法真正的自立。
之前,有教育專家提過「同伴教育」的一個名詞,說的是孩子們只有在互相的交往中才能學會真正的與人交往,才能真正的分辨好與壞,也才真正的將理論轉化成實踐行動,真正的理解交際的意義。
現在社會中,孩子最應該具有的一項未來潛力就是社交能力,如果父母用過多的框框將孩子框在家裡,也同樣框住了孩子的未來。他們身上缺乏的這種社交能力,會讓他們自身的性格不那麼完美。
我有個朋友特別寡言,不知道該如何與人交往,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別人的真誠。原來朋友的媽媽和爸爸都是公司的高層領導,家中一直乾乾淨淨,朋友在家也不敢亂玩,用她媽媽的話,什麼東西就必須在什麼地方,不能拿到別的地方去。
小的時候,朋友約小朋友們來家裡玩,一調皮,肯定會搞亂家裡的整齊,朋友的媽媽就見不得沒有規矩,很委婉的將小朋友們都請出去,小朋友感覺在朋友家很拘束,什麼都不能玩,就慢慢的再也不去朋友家裡了。
朋友自己也很鬱悶,與父母抗爭沒用,但是因為是自己的父母,只能選擇沉默、順從,上學時候就感覺好難熬,也不想跟同學們說話,老師問了她好幾次,她也沒有說,導致很多人一直認為她很孤僻,不合群,其實不是不合群,是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去做。
我相信,沒有一個人不需要朋友,至少也得需要與人交際。孩子受到父母這種交由限制,孩子幼時可能無所謂,隨著年齡增長,整體的思維方式以及個人處事態度會有所不同,甚至不會處事。我們常說分享重要,溝通重要,但家長卻不肯給孩子機會去學,又該如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