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智商,而是堅持。
俗話說,「藝多不壓身」,讓孩子有一技之長傍身,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藝術修養,還能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樹立更多的信心。讓自己的孩子學一兩樣才藝,是現在很多家長的做法。但實際上,沒有哪一樣才藝的培養是不需要付出代價的。
孩子選了一個興趣班,但是學了一段時間又不想學了,這是很多父母都會遇到的問題。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閨蜜最近糾結於給女兒選一門樂器,可是,她卻遲遲下不了決心,萬一她學著學著不想學了,我該逼著她繼續學嗎?
我們當然會說,我們並不希望孩子成為某個藝術領域的專家,我們就希望他們能夠享受音樂的樂趣……然而,藝術培養是極具技巧性的,不訓練、不堅持,自然就不能夠享受藝術世界帶給人們的快樂。那麼怎麼培養孩子堅持的品質呢?陪著他一起堅持,也許是最好的示範,也是最好的方法。
02
有一個朋友,7個月早產出生,從小體弱多病,一遇天氣變化,她必然是班上第一個傷風感冒的小朋友。為了幫助女兒鍛鍊體質,六歲的時候,媽媽給她報了舞蹈班。
學舞蹈十分辛苦,「當時的感覺是痛不欲生,尤其是看到別的小朋友都在外面玩,自己卻要學那麼枯燥的基本功。」她也曾萬般不情願地哭著喊著:「媽媽,我不學舞蹈了!」
可是媽媽在這件事情上從來沒有退讓過,為了幫助女兒把舞蹈練下去,這位母親想了很多辦法。她讓女兒給自己當小老師,記住老師課堂上的動作,回來教媽媽。還買了一套光碟,有空就看視頻學舞蹈,陪著女兒一起練。
學校里組織的舞蹈比賽,她都鼓勵女兒參加,不得不說女兒在舞蹈上頗有天分,從學校的小舞台到市裡的大舞台,有一次還代表學校參加了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拿到了金獎。興趣就在一次次的成就感中慢慢形成了。
「剛開始學的確很辛苦,可是後來也就習慣了,成了每天的生活。」一直到現在,舞蹈依然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即便現在從事的工作與舞蹈沒有任何關係,但是每年年會,她都能帶著部門的同事拉練出一支相當有看頭的舞蹈節目。
03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那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
用舞蹈來舉例,孩子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得到的不僅僅是舞蹈技術、技巧,也不僅僅是鍛鍊了身體、提升了形象氣質,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舞蹈養成了一種凡事都需要堅持的好習慣,而這種習慣將讓他們受益一生。
從心理學上講,興趣要變成可以持續的愛好,光憑一時衝動是不足以支撐的。為什麼說「興趣可以培養」?其實這句話真正的點,在於第一次嘗試某事帶來的成就感,這種初體驗會讓我們對這件事充滿信心,從而產生所謂的「興趣」。
無論孩子還是成年人,成就感,很多時候來自於自我滿足和外部肯定。把一件小事打磨到可以充滿信心的見人,這種成就感,也是支撐我們將興趣繼續發揚下去的很大動力之一。
04
我們常常會妖魔化了各種興趣班,覺得上興趣班就是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
其實,任何學習,不管是體育運動、藝術培養還是學科知識,都是需要花費時間和努力的,沒有什麼是可以輕輕鬆鬆就取得成果的。
我們不贊成把孩子淹沒在興趣班的汪洋大海中,但是也並不贊同純粹的「快樂教育」,什麼都不學,任由孩子自由發展。
在陪伴孩子上各種興趣班的時候,考驗的不僅僅是堅持,還有大人對時間的掌控能力,這對孩子來說,也是在漫長的生活和學習中所必須掌握的技能。
那些被逼著上興趣班的孩子,長大了以後,回想起當年的經歷,大多數會慶幸自己在小的時候就get了一門技能,這門技能可以讓我們不至於那麼快地淹沒在平庸而瑣碎的家庭生活中,也會經常提醒著我們,眼前的生活也能充滿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