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軟弱、愛發脾氣、不愛嘗試,缺的也許不是安全感

作者:CUP       2019-06-22 06:27:02


孩子軟弱、愛發脾氣、不愛嘗試,缺的也許不是安全感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周五的親子活動,最後一項就是家長協助小朋友,用自己籃子裡的拼插材料,拼出一個造型。

一聽老師這樣說,言寶大聲地說:「我要拼小汽車!」

可這是他第一次拼,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他擔心自己完成不了,就開始大哭。

看著他抓狂的模樣,我把他拉到懷裡,問他:「老師是讓我們動手拼小汽車,沒有讓我們比誰的哭聲大哦,你肯定是忘了小汽車長什麼樣子了吧?」

聽我這麼一說,他立馬停止了哭,開始念念有詞地說:「四個輪子,我要找圓形的輪子……」

旁邊有一個小朋友,想拼一個漂亮的花園,卻怎麼也拼不成。媽媽想幫忙卻被拒絕,只能在旁邊干著急地說:「你不知道怎麼拼,媽媽幫你啊。」

孩子軟弱、愛發脾氣、不愛嘗試,缺的也許不是安全感

我跟這位媽媽說,她既然拒絕了你,你就相信她能做好,等到她真的知道自己無法做好的時候,你再幫助她也不晚。

很多家長因為關心孩子,擔心孩子做不好某件事,總是著急地插手,想助孩子一臂之力,卻不知道這樣的「關心」,孩子根本不領情,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哈佛大學的教育學者Anita Seith曾做過一個實驗,她記錄下一些孩子小時候受挫折的次數和特徵,並對這些孩子十年後升學、職業成就方面的表現做了追蹤對比。

結果發現:相比小時候一帆風順的孩子,「小挫折不斷」的孩子長大後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家長需要知道「逆向關懷」,才能讓孩子自主去完成某件事,並從中得到成長。

孩子軟弱、愛發脾氣、不愛嘗試,缺的也許不是安全感

什麼是「逆向關懷」呢?

狼撲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為逃避狼害而重新拚命奔跑,優勝劣汰使得剩下的鹿群體質日益健壯。這種奇特的動物「保護」方式就是「逆向關懷」。

不僅是動物,人類也需要這種「逆向關懷」。如今的生活條件好,很多家長對孩子也是「包辦」的態度。

於是,我們經常會看到:

在戶外活動的時候,拿著水杯、追在孩子後面的家長,在不停地問:「渴不渴?這麼長時間沒有喝水了,趕緊喝一口吧。」

在餐館裡,孩子被家長喂飯,一邊喂一邊念叨:「吃飯才能長高,有力氣去玩。」

孩子軟弱、愛發脾氣、不愛嘗試,缺的也許不是安全感

家長這些主動式的「關懷」,讓孩子體會不到逆境,容易教出「玻璃心」的孩子。

然而,世界複雜,人生艱辛。我們需要讓孩子在適當的逆境中成長,獨自面對一些挫折,磨練自己。

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養成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堅強毅力,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孩子軟弱、愛發脾氣、不愛嘗試,缺的也許不是安全感

如何對孩子進行「逆向關懷」呢?

1、該碰的釘子要碰

這個世界對孩子來說是陌生的,需要他們一點一點去認識。可是,如果家長處處替孩子掃清「障礙」,包辦一切,孩子就會失去認識世界的機會。

雖然在成長初期,包辦可以為孩子避免一些「小釘子」,然而在將來遇見更大的「釘子」的時候,孩子卻可能因為沒有解決「小釘子」的經歷和能力,會更加手足無措,甚至自暴自棄。

「逆向關懷」就是告訴孩子:即使你很努力地做了,也有可能做不到;但如果你不做,就永遠都不會成功。

孩子軟弱、愛發脾氣、不愛嘗試,缺的也許不是安全感

2、該承擔的責任要承擔

孩子犯了錯,家長們有時會以孩子小、不懂事的理由為他們開脫。

我們說,對於一些小錯,我們一笑而過沒有什麼,但是,涉及原則性的錯誤,我們應該讓孩子吸取教訓,並承擔相應的責任,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給予孩子疼愛和關心,是為人父母的本能。但是,把孩子教育成一個人,還是需要一些方法的。

3、該受的苦累要去受

現在家庭的育兒模式,要麼是一個全職媽媽在家陪伴,要麼是兩個老人照顧孩子,生活上可謂是事無巨細。

即使很多家長耳提面命地要求孩子「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可很多孩子都置若罔聞,最後還是家長代勞。

周末,孩子要去動物園,可是走著走著就累了,不是爸爸抱著,就是媽媽背著。

孩子軟弱、愛發脾氣、不愛嘗試,缺的也許不是安全感

「逆向關懷」的方法告訴我們,孩子成長中應該承受的苦和累,都要讓他自己去承受。

比如:自己的玩具必須自己收拾,如果不收拾,下次想玩的時候可能就找不到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懂得了,東西只有自己收拾好了,自己才能找得到。

你要出來玩,那麼你就得走,爸爸媽媽是陪你一起來玩的;如果你不願意走,那麼我們就回家,等你願意自己走路了,我們再來玩。

孩子只有承受了一些苦和累,才能讓自己變得堅強,這些「必須」也增強了孩子面對困難的堅定信念。

孩子軟弱、愛發脾氣、不愛嘗試,缺的也許不是安全感

在平時生活里,家長們需要打破以前的教育模式,把「逆向關懷」融入教育理念里。

孩子的「彎路」是成長最好的路

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做事遇見一點困難,或者覺得孩子的方法不夠好的時候,主動「獻計」,希望孩子通過最少的努力,用最輕鬆的方法,得到最好的回報。

卻不知道,孩子在做事時走的「彎路」,才是距離成功最捷徑的路。

孩子在不停的探索和琢磨中,學會自我成長,並掌握適應自己的做事技巧。

「逆向關懷」是家長對孩子另外一種方式的愛。

把生活中本該有的酸甜苦辣,都讓孩子去感受和經歷,才會讓他的成長之路更加豐富多彩和飽滿,才會讓他成為更加堅強和陽光的自己。

讓孩子從小吃點苦,受點挫折,習慣自己想辦法應對困難,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也許才是漫長人生中最大的「安全感」。

孩子軟弱、愛發脾氣、不愛嘗試,缺的也許不是安全感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孩子不愛吃飯、長得慢該怎麼辦?父母最不該做這三件事,可別大意


8歲大童英語閱讀啟蒙三年的經驗教訓(適合無聽力基礎的大童)


孩子上學是學霸還是學渣,多觀察這幾個細節,3歲前就能看出來


小時候被逼著學舞蹈的孩子,長大沒有後悔的


夏天給寶寶加餐,就做這道清爽的點心,補維生素,還助於腸胃發育


孩子的性格受媽媽的影響最大,這三種性格的媽媽非常「可怕」


嬰兒期(0-1歲)的教養關鍵|不要靠「聽說」養孩子,看專家怎麼說


新生寶寶為什麼「百日哭」?別只惱「夜啼郎」煩,卻不知寶寶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