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孩子接受批評?掌握「三明治效應」,讓「批評」也「悅耳」

作者:CUP       2019-06-10 12:30:08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的時候,我參加朋友間的聚會,由於大家都是當了爸爸媽媽的人,於是聊起的話題也都是圍繞著孩子。我們互相向彼此介紹著孩子的情況,以及近期在育兒方面的困惑和煩惱,並互相探討交流。

其中有一位朋友A說:"我家孩子現在正處於青春期,總是很容易暴躁,而且完全聽不得批評,只要感受到我們有要批評的勢頭了,要麼他就躲起來,要麼他就甩臉子。"

接著有人附和:"孩子慢慢長大,總要經歷叛逆期。"

朋友說:"對啊,所以我也不敢把話說得太重,就怕過重的批評會在孩子心理留下陰影。但是孩子的有些不當行為確實是需要批評指正的,然而我還沒找到一個可以平衡的方法。"

結果另一個朋友B提出建議:"青春期的孩子,最為細膩敏感了,所以也要很講究批評的藝術。孩子接受不了批評,很可能是我們家長用不對方法。要想讓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我們的批評,就要批評和表揚雙管齊下,而不能單純地說教批評。這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業的說法——三明治效應。"

"三明治效應"一直都被稱為最有效的批評方式,那麼什麼是"三明治效應"呢?我們又可以如何運用呢?

怎麼讓孩子接受批評?掌握「三明治效應」,讓「批評」也「悅耳」

孩子接受不了批評是家長"批評"方式不對

人都是願意聽好聽的話,而不用聽"刺耳"的話,所以"批評"要講究藝術,然而在生活中,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批評"都是無效批評,比如下面兩種常見現象:

情緒化批評

之前孫儷發過一條有關孩子的微博:"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她這條微博被廣受好評,但也有一些家長表示:"道理是懂,可是火上來後,克制不住自己啊。"

我們對孩子的"批評",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孩子的行為錯誤而激發的,當我們看到孩子犯錯誤時,總是會"生氣、憤怒",接著就控制不住地說教批評。但只要我們是帶著情緒的,帶有說教意味的批評,孩子能夠清晰地感知到,我們並不理解他,於是產生牴觸、反抗的心理。

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帶有情緒的批評從根本上來講,只是我們的情緒發泄,而不是真的從為孩子好的角度出發。

怎麼讓孩子接受批評?掌握「三明治效應」,讓「批評」也「悅耳」

泛濫化批評

泛濫化批評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喜歡"翻舊帳",不"就事論事"。

比如下面的這則批評:家長在批評孩子吃完飯後不主動收拾碗筷。

"都跟你說多少遍了,吃完飯自己的碗筷要放到洗碗槽里,就這一點小事你都做不好。昨天叫你去打掃自己的房間,也做得十分馬虎,還有每次叫你給自己房間的花澆水,也一直忘記……"

這應該是我們日常中都會遇到的場景,甚至是自己都會犯的錯誤。本來是想教導孩子吃完飯要主動收拾碗筷的,結果扯到了打掃房間和澆花,這不僅會模糊掉教育的"焦點",還會有孩子一種"咄咄逼人"的感覺,更加不願意去聽我們的教導。

促進"有效批評"的"三明治效應"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三明治效應。"三明治效應"源自一種典型的西方快餐品:兩片麵包夾著幾片肉和奶酪、調料而成的麵包。後來心理學家將其納入批評心理學的一種有效方法。

當我們在批評他人的時候,將要批評的內容夾雜兩個表揚中間,讓被批評者心悅誠服地接受我們的批評。因為這種方式一共有三層,第一層是認同、讚賞,第二層是批評建議,地三層則是安撫、支持和鼓勵,所以也就形象地稱之為"三明治效應"。

那麼為什麼"三明治效應"就能達到"有效批評"的效果呢?

"三明治效應"能夠降低人的心理防線

心理學家詹姆士曾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當我們採用一些讚揚、肯定、認同的話作為開場白時,其實我們就在為親子溝通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因為每個人都喜歡讚美,我們採用肯定的方式作為開場白,就很容易讓孩子放下牴觸心理,因為他們覺得我們是可以理解他們的,也因此能夠獲得孩子的信任和好感,從而降低孩子的心理防線,為我們的溝通打下來良好的基礎。

而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直接進行說教式的批評,甚至帶有憤怒情緒的語氣,孩子自然地就會生成一種防禦的狀態,而在這個時候,無論我們說什麼,他都不會聽進去的,甚至還會加劇孩子的情緒。

"三明治效應"能夠修復批評帶來的心理創傷

在"三明治效應"中,並不是提出肯定、讚揚後,指出孩子的不足並進行批評就結束了,"三明治效應"之所以能夠成為最有效的批評方式,就在於它還有第三層,對孩子進行安撫、鼓勵、支持與幫助。

孩子的心理畢竟仍是脆弱的,而且孩子的自我意識還不成熟,在很多時候,孩子都是依據家長的評價而對自己進行認知。

怎麼讓孩子接受批評?掌握「三明治效應」,讓「批評」也「悅耳」

如果我們沒有第三層,只在批評那裡結束的話,其實就是在給孩子貼上一個"不好"的標籤,而對自我意識還不成熟的孩子來說,這個"不好的標籤"很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

就像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的一樣:"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所以"三明治效應"的第三層剛好可以對"批評"可能帶來的創傷進行修復,讓孩子能夠重新擁有自信,而不會因為被批評而失落自卑。

"三明治效應"能夠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家長都會以為孩子還小,還沒有擁有自尊心,但是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裡,"面子"對他們影響很大。

批評孩子不是為了自己的宣洩,而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進步。"三明治效應"首先以肯定、讚揚作為開場白,並且在最後加以鼓勵、支持,這很好地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不是單純的情緒發泄,不顧孩子的"面子",一味地說教指責。

孩子的自尊心是珍貴而易碎的。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霍姆林斯基說過:"尊重和愛護孩子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

而"三明治效應"就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怎麼讓孩子接受批評?掌握「三明治效應」,讓「批評」也「悅耳」

如何利用"三明治效應"對孩子進行"有效批評"

我們知道"三明治效應"的優點就在於三層效果的疊加,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運用呢?我們拿一個事例來進行說明。

事例是這樣的:父母給孩子買了一個遊戲機,作為孩子成績進步的獎勵,孩子非常喜歡,以至於有段時間一直沉浸於玩遊戲而忽略了寫作業,對應的,在班級的排名也就一下子跌了十幾名。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猜想很多家長會這樣說:"我給你買遊戲機是獎勵你成績進步的,不是讓你玩物喪志的,一點都不懂得自制力,從今以後不許再玩遊戲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孩子知道自己有錯,也會因為家長強硬的語言,強制的手段而不肯"屈服"。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暗示的力量最可怕,父母永遠不要對孩子說這些話


孩子3歲之後的巨大變化,家長一定要注意


孩子每天早上要自己選衣服,這樣做就對了


1歲寶寶不好帶?其實是沒用對方法,學會這三招,孩子更聰明


面對孩子哭鬧時,馬上抱起是在慣壞他?聰明的爸媽都是這樣做的


寶寶不愛吃飯、脾胃不好?父母看過來,幫娃調脾胃正確才是關鍵


娃夜裡出現這些信號,可能是身體發育進入「猛長期」,家長要抓住


興趣愛好也有鄙視鏈,最「底層」的摺紙竟然上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