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寶媽在抱怨,稱自己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旁邊的長輩總是在指手畫腳。不論自己用什麼方法照顧孩子,都會收到婆婆甚至親媽的指責,心理實在是憋屈。
尤其是當寶寶哭鬧的時候,寶媽大多會關切且心疼的去看看孩子怎麼了,然後抱起來哄哄孩子。這時婆婆就會說「你讓他自己哭一會就好了,抱什麼抱?孩子就是這麼被你慣壞的!看以後沒了你該怎麼辦!」
甚至前些日子還流行過西方傳來的「哭聲免疫法」,指的就是「哭不抱,不哭才抱」的育兒方法。很多家長都紛紛效仿,然而這樣做的弊端也就很快的顯現出來了。
曾有心理學馬丁•塞利格曼做過一項研究,將小狗放在實驗籠中,通過電擊實驗來測試其反映。心理學家發現,當小狗無論如何做都無法避免電擊之後,它就不再試圖逃避了。
即使實驗人員把籠門打開,小狗也不會逃走,甚至在電擊出現之前他們就會先倒在地上開始呻吟和顫抖,一直等到電擊結束。這種本來可以避免痛苦卻絕望地等待痛苦來臨的現象,被稱作「習得性無助」。
而這種現象在人的身上也可以體現出來。例如在孩子哭的時候,父母沒有去安撫他,他最終停止哭泣的原因其實是確信沒人會注意到自己,最終變成生理性抑鬱。而抑鬱的心理,很可能伴隨孩子的一生。
對於小嬰兒來說,他餓了會哭、尿了會哭、睏了也會哭。家長一定要先摸清孩子哭鬧的原因,然後給予相應的措施,例如喂奶、換紙尿褲等等。畢竟嬰兒沒有自我解決能力,家長一定要及時干預安撫孩子。
其次,孩子還有一種類似於哼唧的哭聲。其實是想讓爸爸媽媽及時哄睡自己,或者在睡前和自己玩一會。如果孩子哼唧聲並沒有變小,那麼就說明孩子需要及時的安撫了,以免對自己的爸爸媽媽產生不信任感。
等到孩子長大了,有了自我意識了,他們會慢慢學會操控性哭聲。用哭鬧來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抗議,例如不想吃飯、不想回家等等。雖然家長不一定要直接順著孩子,但是需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等到孩子慢慢平靜下來,再告訴他不滿足他的需求的原因,切勿讓孩子知道可以用哭鬧來解決事情。
面對孩子哭鬧時,你是怎麼做的呢?不妨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跟眾多寶媽們一起分享你的育兒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