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nancy&川媽
要不要給孩子報興趣班,好像這個問題已經不怎麼被討論了。
不是跟風,純粹為了孩子長期、高段位的幸福,提供孩子學習某項才藝的機會,似乎已經成為現在爸媽的共識。
於是,討論的重點就變成了,該給孩子報什麼樣的興趣班?
據說這裡竟然也有鄙視鏈。馬術、高爾夫、三角鋼琴等貴族才藝,瞧不上電子琴、畫畫、舞蹈這些傳統大眾項目。
即使沒有高級和不高級的分別,我們常常還是會不自覺地落入,有用還是沒用的常規思考圈中。
看一項興趣班,想到的第一問題總是:學這個有什麼用?對孩子來說有什麼好處?有利於邏輯思維的提高,還是想像力、創造力的發揮?
這樣想當然沒錯,但千萬別忘了興趣班的關鍵還應該是「興趣」二字。歸根結底,是幫助孩子更好地發展某項興趣愛好。而有些愛好,看上去並沒有那麼「有用」。
比如摺紙,大家怎麼看?每個孩子都會折兩下,但好像沒人會把它看成一個值得深入發展的興趣。
但在美國,有這樣一位年近60歲的老爺爺,童年開始摺紙,一折就是一輩子,他就是名震世界的摺紙大師——羅伯特·朗。
他的摺紙作品當然不會是我們手裡不停擺弄的東南西北、紙飛機、千紙鶴這麼簡單。他能在不損傷紙的前提,折出一座精巧的布穀掛鐘。他的作品甚至上了天,解決了NASA的重大技術難題。
羅伯特·朗與摺紙的緣分,要從一本摺紙書說起。
6歲的羅伯特·朗是一個精力旺盛的毛孩子,老師為了讓他安靜地待在教室里,用盡了各種方法,但是都以失敗告終。
無計可施,老師只好給羅伯特·朗一本摺紙書,讓他按著書上的圖案來折。沒想到羅伯特一下子就安靜下來了!
對於小小的羅伯特來說,看似有形的摺紙,卻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這簡直太神奇了!
從那之後,羅伯特徹底迷上了摺紙。他說,小時候摺紙是最吸引他的事情,只需要一雙手和紙,他就可以折上一天。
10歲的時候,摺紙書上的花樣已經不能滿足羅伯特了。他開始嘗試著,依照自己的想法折些書上沒有的東西。
沒有專門的紙,他就二次利用父親的舊商務用紙。每次摺紙前,羅伯特都會不厭其煩地把商務紙切成正方形,然後再折。
就這樣,羅伯特在摺紙的陪伴下,忙碌又充實地度過了中學時光。即便學業繁重,他也從沒有過一絲一毫要放棄摺紙的念頭。
愛好,大概就是這樣,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的東西。
學業優秀的羅伯特順利考入加州理工大學之後,他對摺紙的愛也更加執著,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說,競爭激烈的學習生活讓他倍感壓力,有心事的時候,摺紙成為了他唯一的減壓方式。
反覆的琢磨、練習,讓羅伯特打通了摺紙的任督二脈。
不到20歲的他,靠著自己的力量,研究出許多全新的摺紙模型,並且用心地把它們一一記錄下來。
比如,充氣的兔子,搖尾巴的小豬,呆萌小海龜,都是羅伯特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可能是性格的原因,也可能是對自己摺紙的愛好沒有足夠的信心。這時候的羅伯特從不與人交流,也羞於告訴身邊的人他的摺紙愛好。
有一次,女友黛安娜在他的住所看到了紙螞蟻,當時的羅伯特尷尬極了,他怕女友覺得玩摺紙太幼稚。
萬幸地是,黛安娜同樣有一顆純粹、童真的心,她不僅沒有嫌棄羅伯特「幼稚」的愛好,反而鼓勵他繼續做下去。
在女友的支持下,羅伯特的摺紙技藝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他一直都是「單打獨鬥」的隔絕狀態,直到他在書店的摺紙書的底封上,看到了美國摺紙協會的地址。
找到志同道合的組織,讓羅伯特激動不已。在這裡,他結識了很多摺紙界的大師人物:Michael LaFosse,John Montroll,Joseph Wu和Paul Jackson 。
與大師的交流,讓他受益匪淺。更重要的是,讓他堅定了自己想要一直摺紙的想法。
隨後的日子,羅伯特一邊攻讀碩博學位,一邊繼續摺紙。他創作了50多件昆蟲摺紙作品:一隻寄居蟹,一隻老鼠,一隻螞蟻,一隻臭鼬……
它們每一個都結構精密,需要摺疊上百次才能完成;外形也極其逼真,腿、翅膀和觸角等細節都活靈活現。
如果不仔細辨別,很多人會以為是真的昆蟲。
時間來到1987年,羅伯特迷上了黑森林布穀鍾,並暗下決心,要親手摺出來一個。經過長達3個月的研究,他終於有了靈感,設計出了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