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管孩子不是最難,最難的是那個度

作者:CUP       2019-06-10 12:30:07


家庭教育|管孩子不是最難,最難的是那個度

教育是每個家庭都要面臨的責任,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各有不同,但總體上說,無非在「嚴」與「松」之間徘徊。

有的家長對孩子說的最多的就是「不許」,他們雖不至於還秉持「棍棒底下出孝子」,但仍然認為管孩子就是要以自己的意志去「別」他們。在這樣的家長眼裡,孩子是不懂事的,家長必須告訴他們怎樣怎樣,這才是最好的,才是負責任的。

有的家長則正相反,他們認為自己小時候也沒誰那麼嚴得管著,任其自然這不也長成今天這樣,孩子也可以像自己一樣任其自然,自己去悟吧。他們並不認為這樣是不負責任,而是會搬出「只有自己經歷了才能做出真正改變,別人的意見其實作用不大」等等經驗或者理論,來佐證他們的做法。

可問題是,孩子並不是完全依賴大人才會懂事,他們會自己學習處理,可又不完全依靠自己就會懂事,在他們成熟之前需要指導幫助。所以完全地去管和完全地不管是過猶不及的關係,仔細去想,都是少思考,圖省事的表現。

就像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講述的一個例子:一個小女孩抱著一個裝滿水的魚缸,把它從廚房放到餐廳。這麼一段搖搖晃晃的路最難熬的其實是她的媽媽。她幾次想衝過去幫這個頭一次做這件事的孩子,腦中不斷交替出現各種擔憂,但她終於忍住了,當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把魚缸放在桌上,她真是鬆了一口氣,也看見孩子滿意的笑臉。

蒙特梭利藉此例解釋說,其實孩子自己知道謹慎,他們會努力做好,家長應該給他們信任自己的機會,這樣更利於養成自信、果敢、獨立的品格。道理對,但是具體到這個例子上,試問多少家長能像那位媽媽一樣忍住?可能很多人會說,這叫什麼培養啊,這麼小的孩子就不應該做這樣的事,應該去在更安全的事情上培養鍛鍊他們嘛。看到了沒?即便是全球最受信賴的家教權威,也不一定能讓你信服,因為對於這個「更安全的事情」,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什麼時候該管,什麼時候該放,這個「度」就每個人都不一樣。

這樣就能理解為什麼前文說一味去管和一味去放都是圖省事了吧。這個「度」需要自己揣摩,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應變,需要像那位媽媽一樣即使放手讓她鍛鍊自己也躲在一旁緊緊盯著隨時準備衝上去。這不是聽聽別人經驗就夠了,靠看書學學就行了,但又不是要你不信書本,應該說是,你從書里、別人好的經驗里學的越多,越能幫助你形成自己更好的教育方法。就像蒙特梭利的這個例子,她不是叫你也買個魚缸回去給孩子練,而是道出:我們給孩子保護的基礎上還要盡力給他們自由行動的機會。

每個家庭有各自教育的「度」,每個家庭就有各自教育的「法兒」,比如有的就用寫日記的方式,來了解孩子的想法,也寫下爸爸媽媽的看法。爸爸媽媽寫的過程中就是對自己思路的一次整理,過一陣兒回過去看又能總結提高,孩子看了也能明白更多爸爸媽媽的苦心。

就像孩子想多玩手機這樣普遍存在的問題,有的家庭這樣記下了當天的想法。

孩子:今天我和爸爸媽媽生氣了。因為我想多玩一會兒手機,他們就是不肯,我正玩得入迷,也不肯停下來,最後他們從我手裡把手機奪走了,那一刻我非常生氣。

他們規定,我每天可以看1個小時的手機,說是為了保護眼睛。平時我都只看1個小時,可是,今天我剛發現一個特別好玩的遊戲,就想多玩一會兒,為什麼不行呢?再說爸爸媽媽玩手機也沒有限制時間,可以想看就看,他們自己都做不到只看一會兒,怎麼要求我做到呢?

那個遊戲真有意思啊,現在越玩不成,我就越想玩了,滿腦子都是那個遊戲,怎麼辦?

媽媽:讓不讓寶貝玩手機?這是一個問題。我曾經也想像一些人說的,完全不讓孩子碰手機,那樣倒是省心了,可是想想,現在是信息社會,連上課很多都是pad教學了,現代生活各方面都離不開電子產品,難道讓孩子在同學面前像來自原始社會似的嗎?再說大家都做的事越是禁止,想做的心情就越強烈,可能倒適得其反。

但是一定得設定一個時限啊,小孩子正處於成長發育階段,過長時間盯著手機螢幕肯定是不利於視力的,學習壓力又大,如果不注意用眼習慣,帶上眼鏡有多麻煩啊。再說,應該從小養成時間管理的好習慣,做好計劃,干會兒這個,干會兒那個,既能同時做成許多事,又讓身心得到調節。不信再喜歡做的事如果沒有節制地去做,到後來你都會感覺很累。

爸爸:要求孩子的同時,更應該注意管好我們自己。在家少玩手機,多陪孩子,同時和他們解釋清楚,如果是工作的事情,爸爸媽媽需要用一下手機,但處理完工作就放下,誰都不玩。

不玩手機了玩什麼?其實有太多太多比手機有意思的事呀!爸爸媽媽和寶貝一起做遊戲、講故事、打球、摺紙、聽廣播、下跳棋……大家一起有說有笑,多開心!我們儘量找各種各樣的親子活動來陪孩子玩(對於現在的低頭族們來說,玩也是要費費腦筋呢),這樣就比單純要求孩子來得好,有了其他活動轉移興趣,就不會沉浸在遊戲里了,用方法做而不是教條去說,來幫他們學會時間管理。

別小看寫下來這樣的方法,有些話當面講和寫出來味道感覺是不一樣的,寫下來有時可能更利於溝通。如果你的家庭在教育上也面臨一些溝通,或已經有一些心得,不妨把你的思考也寫出來,形成你們家獨特的「教育經」。也歡迎你把它們與我們一同分享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孩子3歲之後的巨大變化,家長一定要注意


孩子每天早上要自己選衣服,這樣做就對了


1歲寶寶不好帶?其實是沒用對方法,學會這三招,孩子更聰明


面對孩子哭鬧時,馬上抱起是在慣壞他?聰明的爸媽都是這樣做的


寶寶不愛吃飯、脾胃不好?父母看過來,幫娃調脾胃正確才是關鍵


娃夜裡出現這些信號,可能是身體發育進入「猛長期」,家長要抓住


興趣愛好也有鄙視鏈,最「底層」的摺紙竟然上了天


兒童啟蒙教育必備5類兒童讀物推薦,你家有沒有幫孩子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