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8~14歲前青春期孩子最脆弱,讓孩子獨立,家長用這4招

作者:CUP       2019-10-19 00:45:54


"

前同事打電話給我,說到她家上5年級的女兒,頗為苦惱:「這孩子從9歲開始就有自己的小秘密,10歲開始都不怎麼和我們說話了。」

這讓我想到我參加兒子學校的心理健康活動周時,不少小學5年級家長反映的孩子問題普遍集中在:

有自己的小秘密,

和父母交流變少了

說不了幾句就要吵架

脾氣變暴躁

……

其實,這是一個信號,表明孩子的前青春期(也叫青春期早期)來了。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在《與青春期和解》中提到「平均而言,兒童在8歲或9歲時進入青春期發育階段」,心理學家將8~14歲稱為「前青春期」或「青春期早期」。這是兒童的第二次意識獨立期,在這時期,孩子會爆發各種「異常」情緒和行為,以「證明自己的存在」。

前青春期是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準備階段,有研究發現,這也是最為脆弱的階段,有很多青少年心理危機會在此階段出現,極端的包括抑鬱、自殺。經統計,青少年自殺個案中有八成以上是年齡為9~14歲的孩子。所以,前青春期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的關愛與幫助。

很多家長無法理解那個之前還乖乖的孩子怎麼就「一夜長大」了,在步入前青春期後,孩子的轉變來得快又大,而家長的思維、行動往往跟不上,就特別容易與孩子爆發衝突,既影響親子關係又不利孩子心理健康發育。其實,這時期孩子的變化,與孩子的大腦發育有關。

前青春期的孩子大腦像無證駕駛的跑車。

為了做好進入「准成人」的青春期,這時期的孩子在積極做準備,他們的大腦里有一個由遺傳基因預編好的程序。

這一時期,孩子大腦生長的主要活動是「突觸修剪」,「突觸」是大腦神經細胞之間的細微間隙。神經細胞的發育需要不斷受到外界刺激來形成新的突觸,建立更精細複雜的交流系統,從而支持複雜能力的發展。前青春期孩子的大腦里,較少使用的突觸被削減,而經常使用的得以保留,修剪後形成的大腦通路,將決定腦將以何種方式思維、感覺和行動。

其中,孩子大腦的前額皮質和邊緣系統是修剪最活躍的地方。前額皮質是孩子產生「成人」思維的區域,比如制訂計劃、權衡選擇、評估風險和控制衝動。大腦邊緣系統參與管理情緒、處理社會信息,在這裡,神經遞質水平的變動,尤其是多巴胺和血清素的變化,會使前青春期的孩子更加情緒化,對壓力更敏感,更可能採取冒險行為。前青春期孩子大腦的變化導致他們傾向於尋求冒險、新奇和刺激,打個比方,這時期孩子的大腦,就像是一輛由12歲孩子駕駛的法拉利跑車。

步入前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表現?

第一,喜怒無常

那個孩子,可能剛剛還欣喜若狂,轉眼間變得焦慮悲傷。他們的情緒強度與引發他們情緒事件完全不成比例。若是莫名的沮喪讓他們不知道如何用語言來表達感受,他們就會選擇生悶氣。

因為人類天生有情緒防禦機制,比如當我們感到沮喪或焦慮時,就會把這些感受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所以即使很少或完全沒有受到刺激,前青春期的孩子也可能會沖他們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發脾氣。

比如,一個在學校里被嘲弄的男孩會折磨他的弟弟,一個對即將到來的啦啦隊選拔賽感到恐懼的女孩會指責她的母親給她施加壓力。

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說:

「父母經常是他們情緒失控時的攻擊目標,因為無論 他們是有益還是無意,他們相信不管自己有多糟糕都會得到父母的愛。」

第二,預設敵意

在前青春期,孩子大腦的情緒系統也比人生其他階段更活躍。

有一個實驗,研究人員給成年人和9-12歲的少年看同一張照片,照片上的人面無表情。成年人都覺得照片里的人很正常,沒有善意,也沒有惡意,但9-12歲的大部分少年卻說這個人不友好。

前青春期的小少年很容易被激怒,就是因為他的大腦預設了敵意。哪怕他感覺到一點點敵意,都可能發起很強烈的對抗,因為他容易過度解讀別人的情緒。

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被父母或老師批評的時候,儘管父母或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只要語氣或者態度稍微強硬,他就會十分牴觸。

第三,注重隱私

有時候,他們喜歡獨處,關上房門或安靜地看書,或沉溺於對英雄故事的幻想當中,不想受到外界干擾。

第四,「叛逆」帶來快樂

前青春期的孩子開啟了「我不要」模式,很多家長發現,那些所謂的「代溝、叛逆」就是從這時期開始的,這和此時期孩子身體的激素水平有關。從前青春期開始,孩子身體里的5-羥色胺和多巴胺水平會降到最低。這是兩種能讓人興奮和快樂的神經激素,一旦激素水平降低,孩子便會覺得不快樂、生活無聊。

而電子遊戲、踢球、冒險等方式,能刺激前青春期孩子身體中多巴胺的分泌。所以,這時期的很多孩子,會做一些「冒險、刺激」的事情,或者進行一些很叛逆的行為,因為這麼做,他們能獲得快樂的感覺。

前青春期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會有什麼影響?

加劇青春期親子矛盾

前青春期是青春期的準備階段,在此期間,孩子的渴望獨立經常會被誤解為「叛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變化,心理學家把這種過程稱為「個體化」。孩子開始懷疑父母是否全知全能,其對父母的認識和評價開始變得現實和具有批判性。最典型的證明便是每當有家長問孩子事情,孩子總是回答:「你不會明白的。」

如果父母不滿權威「受到挑戰」,不能調整心態去應對孩子的這種變化,就會加劇孩子的「叛逆」傾向,惡化親子關係。

孩子容易自卑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6-11歲的孩子處於「勤奮對自卑」的心理階段,這階段的孩子會開始與別人競爭及比較,但他又缺乏正確的認知去應對「比較結果」。

這時候的孩子尤其在意父母把他和別人比較(不管是兄弟姐妹還是同學、鄰居,甚至是父母年輕時的樣子),不管這種比較是負面的(比如,你為什麼不能像某某那樣?)還是正面的(如果我像你這麼聰明……),這種比較會讓孩子產生這樣的感覺:達到某種標準的孩子才是值得被愛的。

如果家長經常嚴厲批評或忽略孩子,孩子會不信任自己,或者不會自覺地做事,他會產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如別人的感覺的自卑心理。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孩子的行為會產生兩種極端:一是避免參與任何競賽,二是極度喜歡與別人競爭。如一直得不到糾正,延續到成年後,便會「凡事要求完美、經常拖延及耽擱、不知如何達到目標」。

導致心理危機

央視關於家庭教育的紀錄片《鏡子》中有個叫澤清的男孩,14歲時輟學在家,整天沉迷於網絡遊戲。媽媽管教他時,他除了罵媽媽「賤」,有時候還會動手打他媽媽,「揪頭髮,拿起凳子砸」。

但他的這種反常行為,從小學五年級時就已經有所表現,比如寫了各種宣洩情緒的日記,貼在臥室牆上,而他的父母不理解,還選擇無視,最終導致了他後期出現的重大心理問題:逃學、暴力傾向。

澤清上五年級時寫的日記,貼在臥室牆上

前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發育不平衡若不能得到良好處理,將引發各種心理危機,嚴重的會發生抑鬱症,甚至自殺行為。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多給孩子吃這蔬菜餅,增強免疫力,秋冬減少生病,鮮嫩美味又解饞


看了日本、芬蘭、印度、英國的教育,更明白孩子需要怎樣的未來


睡前的一個小時,決定了孩子長大是否成才,家長需抓住黃金時段


爸媽一米七,兒子卻長到一米九,把握這幾點,孩子才能高大挺拔


李玫瑾:孩子故意不聽話,該怎麼辦!


世界最偉大的6個教育法則,對孩子很有幫助,建議早知道


早教班可以上,但有沒有用,關鍵靠父母


孕期身體疼痛不適,這8個動作要常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