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堅持的一個理念是:最好的啟蒙學校在家庭,最好的啟蒙老師是父母。每一個父母,在送孩子去上早教機構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孩子早期教育的初心是什麼。
市面上有一些早教機構,總是有意無意地誤導父母早教機構的必要性,但實際上,這些觀點都是站不住腳的,孩子的能力不會只通過早教機構才能被開發;而真正好的早教機構,必須能充分補充家庭教育不能實現的那一環,與父母形成最好的合力,助力孩子的學前發展。
在選擇早教機構的時候,硬體設置和地點選擇固然是考慮的因素之一,但最關鍵的是,還是裡面的人和引導方式。
回想我帶 Joshua 參加的第一個早教班,體驗並不舒適,我感受到的是老師和孩子高高在上的交互,和用一些包裝得高大上,但實際上沒有意義的概念,標籤著孩子的未來。
或者,第二個早教班,感受一樣使人不舒適。我很疑惑,這到底是一個早教啟蒙,還是無時無刻的競技賽?孩子們到底是在參與遊戲,還是僅僅是一場鬧哄哄的追逐?
在早教機構,想真正啟發孩子的能力,需要的一定是一個安心、輕鬆、慢步調的啟蒙環境,老師能夠看到孩子,觀察到孩子的反饋,並且給予積極、正向的回饋。
如果,老師眼裡沒有孩子,只是維持秩序、走完課堂流程,甚至在評估孩子的時候貼標籤,這樣的早教,除了帶來「贏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和「你追我趕」的緊張,還剩什麼?
所以我們更需要跟著自己作為父母的直覺和本能,判斷早教機構是否是孩子現階段發展所需要的,到底參與的老師和團隊,是否保持著教育者該有的初心,並且具備該有的資格和必要知識。
早教班不是「早教」唯一可實現的路徑,但也不用一概而論。評估的方法可以先理清我們報早教班的需求,以及圍繞這些需求,早教機構是否有匹配我們需求的環節。
最開始帶哥哥去體驗早教試聽課,我的需求是學習早教知識,但後來發現學習早教知識最好的地方,是自己和孩子相處的過程,結合我專業知識的積累,可以給到孩子更廣闊的支持。
到了哥哥兩歲前後去上早教班,其實是幫哥哥做好入園前的情緒,社會和分離焦慮的準備,所以我就關注早教機構能否在情緒、社會能力方面發揮作用。
這裡我想提一下我一直支持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的生態學理論。每個孩子都是一系列環境系統的中心,從小環境系統,到中環境系統、外環境系統到大環境系統。
生態學理論示例圖
孩子不是被動地接受他人和環境的影響,而是在積極地參與中,與環境產生直接的互動。這裡說的環境背景,是與個體相互作用的家庭、同伴、學校或鄰居組成的環境,在生態學理論里也是屬於小環境系統範疇。
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如果在獨立的自己,和相互聯繫的環境背景之間,能形成積極、友好的合力,自然能夠為孩子的成長和啟髮帶來豐富的增益。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送哥哥去托班第一天的時候,老師告訴我的一件事情,「Joshua太隱忍了,明明很想奶奶和媽媽,卻捂著嘴巴在被子裡偷偷掉眼淚。」
老師這番話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這段話讓我意識到,孩子在分離的時候會做「情緒消除」的行為。這些關注和提醒,都是我真實可感的溝通「合力」。
如果當孩子出現了問題之後,我們能和環境能形成一個比較互相積極的合力,那麼,幫助孩子調整他們的行為並不算太難。
所以,當時我和老師一起嘗試用「積極關注」的方式幫助 Joshua。我和老師溝通,「如果看到Joshua改變了,麻煩鼓勵他,支持孩子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去面對它,而不是消除它的存在。」
畢竟,對於一個3歲的孩子來說,他需要家庭和社區給予的包容的環境。所以當老師發現Joshua願意表達情緒的時候,鼓勵他一句,「你可以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我為你驕傲」,就已經足夠了。
這些都是「花心思」,而不是「費力氣」的教育。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知道我還是那個最核心的引導者。老師提供給了我信息,真正系統幫助孩子調適和學習情緒管理的人是我。
依照生態學理論的合力,我自己、家人、還有早教機構的老師都集合在一起,每個人需要做的事情都不會超負荷,但卻形成這份細水長流的合力,幫助孩子感受到,那份除了家庭和親人之外的更大包容度。
這份包容度和合力,除了早教機構,也可以是小區里的小夥伴的聚會、中心社區的親子活動,夏令營等,只要是你身邊認為最恰當、能夠補齊家庭教育環節的環境資源,都是學前好的早教場所。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土壤的,我們不需要排斥任何好的土壤,但是我們需要明白,如果不讓土壤貧瘠,是需要積極合力的。這份合力的最早期的覺察力,一定是在父母,因為我們才是關鍵的質量把關人和調節者。
現在孩子們的重心也已經從早教機構轉移到興趣班、專項能力學習上,但去參加早教班的那段時間,我覺得還是有不少收穫的。
前段時間老師和我聊天時,感慨道,「你們家算是堅持度特別好的家庭」,因為能夠堅持親子去上早教班的家庭,其實並不多。
我身邊也有一些朋友會抱怨,給孩子上早教班學不到東西,購買的課時包都用不完,孩子也不喜歡上。但仔細去詢問細節,發現他們上早教班的行程都是不固定的,這周去一次,下一次去可能就是20天後了,這次是父母帶,下一次又是保姆帶。
這也是我們上早教班很容易忽視的一件事,能力啟蒙的前提是「細水長流」,沒有一定的堅持, 如何讓孩子突然掌握一項能力呢?
蜻蜓點水的早教啟蒙,是沒有辦法對孩子的發展有任何幫助的,如果評估過後發現自己能堅持上早教班的決心並不大,那早教機構就不合適你。
另外,要達到陪伴式學習的效果,我也不建議由家庭成員以外的人陪著孩子去上早教。家人是陪伴的首選,如果抽不開身,那早教機構可能並不一定適合家裡年幼的寶寶。
沒有時間保證的陪伴,孩子內心的火苗很快就會熄滅,這樣不如充分地結合社區和身邊的朋友資源,陪孩子做好家庭早教,最起碼你可以靈活安排時間。
有時候,我們希望孩子具備恆毅力,其實這份恆毅力常體現在我們自己的一舉一動之中,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決定,我們如何引導孩子去堅持自己的決定,都需要在早期教育中慢慢地滲透。
那段時間,我們家幾乎是風雨無阻地去上早教的,我或者奶奶輪著來,所以平均算下來每周去3次左右,每次1小時。
所以整體來說,針對早教機構的選擇上,我算是比較「佛系」的人,因為我知道,最核心的教育啟蒙的影響力,始終是在家庭。但如果我們能夠更宏觀地去看待孩子的成長,其實很多很好的生態系統合力,都可以延續到方方面面,只要我們願意堅持、積極並主動去做。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