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末帶孩子在小區玩,就聽到一位大媽拉著自家兩歲的孫女,把水壺遞到她嘴裡說:\"趕緊多喝水啊!都便秘幾天了!\"
一旁另一位阿姨也是很關切地說了一句:\"趕緊給買點香蕉吃吧!\"
我笑了笑告訴她們:\"阿姨,便秘可不是喝水吃香蕉就能治好的。\"
\"不可能吧?便秘不都是上火了嗎?上火不就是因為喝水不到位嗎?\"大媽還是一臉不相信的樣子。
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大爺大媽,對喝水有一種蜜汁自信,很多現象都能歸結到上火,需要喝水!
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更甚。
孩子咳嗽了、便秘了、發燒了等等,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上火了?是不是水沒有喝夠?
當然,孩子缺水自然需要補,可並不是這些現象都和沒喝夠水有關,更不是多喝水就能治好的。
先不說孩子是不是便秘,即便真的是,家長再喂多少水也沒有用!
同樣,在很多人的觀念里,香蕉可以通便,每次便秘了鐵定會讓孩子吃點香蕉。
因為他們都認為香蕉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一定可以通便。
天津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付金如表示,熟透的香蕉才有潤腸通便的效果,而生的香蕉不僅口感發澀,果肉中含有的較多鞣酸抑制胃腸蠕動,攝入過多反而加重便秘。
香蕉不好保存,導致我們在市面上見到的香蕉,大多數都是還沒成熟就被採摘銷往各地。如果吃了這種未熟透的香蕉,別說潤腸通便了,還可能加重寶寶的便秘!
美國兒科學會也明確指出:幼兒或更大一些的孩子出現了便秘,儘量少吃米飯、香蕉,以及非高纖維的小麥或麵包。
因此認為多喝水和多吃香蕉可以緩解便秘,這種想法並不正確哦!
再說,孩子幾天沒有大便,就一定是便秘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幾天沒有大便,還有一種可能是攢肚。
攢肚主要表現為嬰兒在出生到2個月,由於吃母乳,大便很稀、次數很多。2個月以後,大便慢慢變成了每天1次,或者好幾天1次,有些嬰兒甚至一周到十幾天都不排便。
寶寶攢肚是正常現象,因為寶寶滿月後消化能力逐漸提高,致使每天產生的食物殘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腸形成排便,最終導致攢肚。
便秘的症狀為:排便次數減少,排便費力,大便干硬如球狀或形成形便。
羅馬IV標準提出,不大於4周歲的嬰幼兒1個月中必須包含至少以下兩種情況方可診斷為功能性便秘:每周排便2次或更少,有大便滯留史,有疼痛或用力排便史,大直徑糞便,以及直腸內存在大量糞便。進行過如廁訓練的嬰幼兒可應用額外標準:如廁技能掌握後至少有1次尿失禁,或有可能會堵塞馬桶的大直徑糞便。
劃重點,判斷孩子是否便秘,並不是看孩子多長時間沒有大便了。而是看大便的性狀是否乾結,同時伴隨排便困難。
孩子雖然很多天沒有大便,但是精神正常,吃喝拉撒也都不受影響,大便也不幹,排便的時候並不費力,這都不是便秘。
而如果寶寶每次排便都明顯牴觸,在排便時表情也顯得很不舒服,排出來的大便很乾燥,即便每天都排便,也是便秘的表現。
【二】
先來看看便秘的形成原因。
便秘一般在醫學上歸納為兩大類,即功能性便秘和器質性便秘。
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生理性便秘和病理性便秘。
器質性便秘主要發生的原因是直腸、肛門或者神經系統類疾病,這在嬰兒里占的比例並不大。
最常見的是功能性便秘,常見的原因有:
1. 喂養不當、挑食
如果家長在給寶寶沖調奶粉時,沒有嚴格按照比例,把奶粉沖得太稠,或者水溫不合適,沒有用白開水沖調,這些都會導致寶寶不好消化,引起便秘。
母乳寶寶在剛開始添加輔食和米粉時,腸胃接受新食物的能力弱,也會暫時出現便秘。
此外寶寶的飲食結構不均衡,如果蛋白質類高澱粉類的食物攝入較多,碳水化合物較少,會使食物在腸道內發酵過程微弱,出現大便干硬。
如果纖維素攝入不足,就會影響胃腸道蠕動,導致對腸壁刺激不夠發生便秘。
一些家長喜歡給寶寶喂牛乳,牛乳中的酪蛋白與鈣質比較多,同樣易發生便秘。
還有家長製作輔食時特別精細,導致食物中的纖維素流失。因此輔食的製作不是越精細越好。
2. 運動少
很多家長擔心寶寶爬不衛生,讓寶寶爬行少。
剛學會走路,擔心寶寶走路磕碰,讓寶寶走路少。
等寶寶長大點,寶爸寶媽工作忙,帶寶寶戶外運動的時間短。
但是家長們在寶寶的喂養方面卻並不含糊,每餐吃飽吃好。
這就導致寶寶吃的多運動不足,影響腸胃蠕動速度,不利於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從而導致寶寶便秘。
3. 沒有養成良好的排便規律
家長沒有對寶寶進行每日定時排便訓練,讓寶寶建立排便條件反射,養成按時按點排便的好習慣。
此外,家長給寶寶購買了帶音樂功能的馬桶,寶寶在排便時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一些寶寶習慣邊玩邊排便,邊看書邊排便,這些不良習慣都容易患上習慣性便秘。
4. 精神因素
如果孩子經常生活的條件突然改變,或者受到精神刺激,比如壓力過大、心情煩躁,都會體現在排便問題上。
英國作家布拉夫曼在《看見孩子,看見自己》一書中也寫過這麼一個例子,傑里米是一個三歲半的孩子,因為連續四天便秘進入綜合醫院兒科。
傑里米的媽媽說孩子時不時就會發生便秘,這種情況一般是在\"情緒的困擾或消沉\"之後發生。
為他們家庭服務的全科醫生說,他的便秘是因為跟他喜愛的人分離而引起的。
傑里米非常害怕被拋棄,於是他把自己的糞便作為心愛之人的象徵,因此他通過把糞便留在體內來實現絕對控制。
5. 肛欲期
1歲以後,隨著括約肌發展,孩子會逐漸發現自己能在一定水平上控制大小便,當大便經過肛門,小便經過尿道時,黏膜會產生激烈的刺激感,從而給孩子帶來高度的快感。所以,他們會通過憋便獲得肛門快感。
當孩子學會自己脫褲子解大小便後,重複呈現憋大便或憋小便,是孩子肛欲期的表現。
【三】
日本學者飯野節夫曾在《兒童飲食與健腦》一書中指出,兒童便秘會變得\"呆頭呆腦\"。
他在研究中發現,2 ~ 6 歲的兒童長期便秘者,精力不集中,缺乏耐性,貪睡、喜哭,對外界變化反應遲鈍,不愛說話,不愛交朋友。
可見便秘的危害巨大,所以各位寶爸寶媽們,預防便秘可不是吃香蕉多喝水這麼簡單的事情。
1.合理搭配膳食
寶寶的食物中,魚、肉、蛋與穀物的比例要適當,儘量多吃清淡的食物,少油膩。減少高蛋白、高脂肪和高膽固醇食品,
多吃當季的新鮮蔬菜和水果,1歲以後適當添加含有纖維素的粗糧,食物不要過度精細。
雜糧、燕麥、紅薯、豆類、菠菜、西蘭花、蘑菇等都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在水果中,藍莓、草莓、獼猴桃、火龍果、桑葚等這些帶小籽的水果都能促進大腸蠕動。
2.抓住最佳時間訓練孩子排便
寶寶排便意識增強是在2歲左右,家長會發現孩子想大便時表情和平常不太一樣。這時是訓練孩子排便的最佳時間。
教孩子發出排便信號
教孩子學會自己發出排便信號,比如\"便便\"、\"拉粑粑\"等,來告訴父母他要大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