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日本、芬蘭、印度、英國的教育,更明白孩子需要怎樣的未來

作者:CUP       2019-10-19 00:45:52


"

如果要問,去年做的最不後悔的一件事,應該就是帶著潼潼去英美遊學了。

倒不是為潼潼真的學到了多少知識,也不為她的英文水平有了多大的提高,僅僅為能走出去看一看不一樣的教育風貌,就足夠值得了。

(推薦閱讀:《帶娃遊學的價值在哪裡?倫敦回來,孩子的這些成長讓我找到了答案》)

分享了那段遊學的經歷之後,身邊許多朋友都計劃也這樣去走一趟,但也有不少留言說礙於種種條件所限沒法成行,可也真的對其它國家的教育方式非常感興趣,特別想多了解一點。

最近有部熱播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或許就可以滿足大家對別處教育方式的好奇與求知慾。在記者周軼君的帶領下,一起到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和以色列,去探尋教育的不同姿態。

1

到底哪裡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很多人都抱著一比高下的心態,來看待這部紀錄片,最初的我也不例外。

那到底答案又如何呢?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幾個國家的教育都有什麼特點吧。

第一集講日本,選了兩間幼兒園進行體驗觀察。

大阪蓮花幼兒園的孩子,以晨練開啟了一日的園內生活,孩子們光著腳在沙地上追逐、奔跑,玩著各種各樣的體育器械。

在園長看來,感受身體中生命的甦醒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尤為重要的事情。

不論是劍道課上的腹式呼吸

還是課堂上的大聲應答、操場上的邊動邊喊;

都是為了讓孩子燃燒能量,喚醒生命。

而另一家非常出名的來自東京的「藤」幼兒園,則在學校的設計上做到極致。

操場旁消失的水槽,是為了時刻提醒孩子要隨手關掉水龍頭。

關一次關不緊的門,不斷教導著孩子要去學會將一件事做到徹底和極致。

吃飯的時候,園長甚至還會故意搶孩子的食物,教育孩子要學會自我保護。

儘管我無法確認,這兩所幼兒園能否代表日本幼教的整個面貌,但我在那本《日本國立小學365天》中,也確實感受到了日本教育的兩大特點:

集體性和細節化。

這樣的教育好不好呢?它的確讓日本成為一個有秩序、做事嚴謹追求細節的國家,但這種教育之下的問題也是真實存在的。

比如過分強調服從集體的日本,校園裡有著頗為嚴重的霸凌現象;強調歷練的狼性教育讓人們充滿了無從釋放的壓抑感。

2

第二集,我們跟隨著主持人的腳步來到了芬蘭。

關於芬蘭的教育,小暖曾在《旁觀了魔都和香港的小學生的生活,再看看這個少作業不考試的小學,想哭…》一文中詳細記錄過。

而《他鄉的童年》,通過芬蘭三年級學生的「現象學習課」和「森林課」給了我們更為直觀的體驗。

比如,在「現象學習課」上,老師與孩子們探討「時間」這個頗為抽象的概念。

從拿出ipad給自己拍照片開始,時間被稀釋為一個充滿感情和具象的東西。孩子們通過藝術、數學、生物、文學等多角度去了解和認識時間。

這種打破了學科分類的教學模式,讓孩子感受到知識的「實用性」。

「森林課」也是如此。與自然相伴的過程中,孩子們認識了顏色、打通了五感、學習了語言,也知道了該如何與自然相處。

芬蘭的課堂,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將知識與生活相連,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激發孩子的好奇與探究欲。

他們關心的不是孩子學會了什麼,而是他們怎麼學,以及學了之後怎麼用。

比如芬蘭老師教英語,不是簡單的abc、句型、語法,而是用英語來教授各種科目。

再比如芬蘭的孩子學數學,可能是通過一堂好玩的體育課來學習。

在芬蘭,教育不鼓勵競爭,而追求平均。就像片中所說,芬蘭最好的學校就是最近的學校。

這樣近乎理想化的教育模式,讓教育回歸本質,變得更加純粹。

在我看來,最好的教育也不過如此。

但這樣讓人羨慕的教育,卻也有著它的短板。

片中,芬蘭一所小學的校長表達了他的擔憂。他認為,芬蘭現在的生活太過容易了,孩子們都失去了應有的鬥志。

他甚至希望,自己的國家也能多一些競爭。

而另一方面,芬蘭在教育上對平均的極度追求,也可能會讓天賦秉異或者非常優秀的學生得不到與之相匹配的教育資源。

3

和芬蘭的平和、平等恰恰相反,印度就是一個看上去就相對混亂、落後、階層森嚴的國家。

但神奇的是,它卻培養了許多管理、經商和科技方面的人才。這也讓我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教育理念,造就了印度的今天?

在紀錄片中,一位採訪者提到了印度的「Jugaad」文化。因為這個國家資源有限,所以就迫使大家養成了一種「尋找替代方案」的思維。

比如家裡的花灑壞掉了,就在鐵桶上戳幾個洞,來代替花灑。

儘管不能百分百的解決這個問題,但印度人認為只要能解決20%,也要想辦法去解決。

植根於這樣的文化之下,印度教育展現出它善於接受學生表達見解的一面。

在印度的課堂,學生們不接受標準的答案,喜歡和老師辯論,而老師也歡迎學生們的意見表達。

片中一位印度人對中印兩國人進行了對比:

「中國人很擅長『完成事情』,但印度人更能言善辯,即便這些意見只考慮一半,印度人不會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才會去做,而是在做的過程中去完善它。」

但我們也知道,印度基本上採取的應該算是精英式教育,它將有限的教育資源集中在高種姓孩子們身上。所以在那些貧困偏遠的地區,教育又呈現了完全不同的樣子。

只不過,在這種混亂之中,印度人也依然沒有放棄對秩序的追尋。

比如有的村落,利用網際網路資源尋求教育的出路,建立了「雲中學校」,採用SOLE(Self-organised Learning Environment)自我組織的學習環境教學方法,主導學生們的自主學習。

在如此懸殊的兩極分化下,大家都在努力的尋找著適合自己的出路。

4

上周更新的一集,講述的是英國的教育.

記者走訪了幾所當地的知名私校,其中還包括了潼潼去年遊學去的那一所Kensington Wade。

英國的精英式教育,對學業的要求自然是相當高。但同時,他們也並沒有僅僅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幾大基礎學科以及學業成績之上,有不少的力氣花都被在了很多在我們國人看來並不重要的地方,比如體育、戲劇、詩歌、藝術等等。

他們思考的,是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他們的目標,是培養那些可以推動社會改變的人。

比如倫敦德威公學的戲劇課,可以讓孩子們感受自我、培養自信、學會與他人合作與溝通。

就像德威公學的校長所說:

「上大學並不是一個學生的終點,我們看重的是孩子們大學之後的人生。」

而威斯敏斯特公學校長認為,「鼓勵年輕人全面參與社會」是英國教育的精髓。

所以,教會孩子批判、獨立思考,避免機械式的學習,是英國教育最重要的目標。

這一點在我陪潼潼去倫敦遊學時,就已經有切實的感受了。校方對責任感、友善這些品行的強調,體現了紀錄片中受訪者所表達的觀點。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為什麼不要吼打罵孩子:孩子學習的「漸進—躍遷」!


這些營養都是孕婦非常需要的,如果懷孕了,你需要了解這些


總嘮叨怕孩子嫌煩?懂得「印刻效應」,「嘮叨」能發揮大作用


水火不容的婆媳關係,多是這兩種原因直接導致,看你中招沒?


最苦男女 被綠數月 蒙然不知


帶寶寶坐地鐵「出奇安靜」,順著孩子眼神望去,媽媽會心一笑


孩子在媽媽肚子裡就會笑?肚子黑乎乎的他看到了什麼?解釋很暖心


為什麼您的孩子學習很吃力?別靠死記硬背了,從邏輯推理能力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