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怎麼吃這麼少?不行的,營養不夠的,多吃點\"
\"吃不下的話,那喝點湯吧,你喝湯沒有?\"
\"這麼冷的天你怎麼穿這麼少,你不冷嗎?\"
\"把房間收拾一下,太亂了
\"……\"
這是一個被媽媽嘮叨支配的孩子,衣食住行無一沒有不讓媽媽嘮叨的……父母的嘮叨就像緊箍咒一樣,相信這不是個別現象,在大多數的中國家庭普遍存在這種現象,有孩子說,爸媽一天到晚都在嫌棄我,哪裡是愛我啊?我受夠了!
有多少人會覺得父母這種嘮叨也是一種父母對自己愛的表達呢。正因為父母真心愛孩子才會一直嘮叨,因為他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有些事,所以就一直嘮嘮叨叨。
父母的嘮叨,也是一種父母的語言,是愛的私語,是真情的表達,能被父母的\"嘮叨\"聲包圍,其實是一種幸福。
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印刻效應\"
比較行為學家勞倫茲提出,指的是初生動物對第一次見到的物體的依賴性效應;即人們容易對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觸的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種\"印刻效應\"大多發生在孩子三歲之前,那時候的他們對世界還在探索階段,很多的認知都來自於父母的言傳身教,這時候父母的嘮叨可以讓孩子更好的理解世界,認識世界。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說道;\"愛的撫養一定是\"嘮叨\"的。特別是在孩子3歲之前,耳邊不斷聽到父母愛的嘮叨。他們長大後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才會顯得更加自然。如果孩子耳邊沒有聽到多少\"愛的嘮叨聲\",當他們與陌生人打交道的時候則會表現得比較靦腆。\"
科學表明,三歲前的大腦發育會是成熟期的80%左右,能刺激大腦發育最好的模塊的就是語言的影響,父母接觸他們最多,因此父母說的每一句話,都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大腦的發育,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越多,孩子的詞彙量就會隨之增長的越快,智商也被測試出來越高;
激發孩子的潛能,可以讓孩子儘早的開口說話
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經常性的與孩子說話,可以刺激孩子大腦的發育,激發孩子的語言天賦,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他人溝通的能力。
提高孩子的數學能力;
父母的語言影響孩子的空間能力,數學本身是抽象化學習,大量的語言詞彙描述有利於孩子建立數感;例如,太陽到地球的距離、一塊拼圖與另一塊拼圖的匹配方式、帝國大廈的底層和第102層之間的差別等。而空間能力是科學、技術、工科和數學成就的一項重要預測指標,也是父母語言的基礎。
讓孩子更加的自信,應變能力更強
父母的嘮叨會讓孩子心中感到踏實,安定。當他們成長後,內心有了充足的安全感,做事情會更加有底氣,並且勇於探索新鮮事物。因為父母經歷過很多事情,他們多數的嘮叨都是自己的經驗之談,孩子們在聆聽的過程中,無形中就能學到很多寶貴的經驗,在遇到事情時也會更強的應變能力,不會經常處於被動狀態。
三歲之前,孩子經常聽到父母愛的語言,有利於建立親子間的親密感,讓孩子更快的認識這個陌生的世界;
父母的嘮叨也會讓孩子內心充滿愛
父母對孩子的嘮叨也是一種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關愛,在成長過程中,內心也會愛意滿滿。
嘮叨多了對孩子也是一種不利的影響:
父母過度的嘮叨,會扼殺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們不停的嘮叨和說教,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他們覺得反正有人提醒就不會用心的做事,當問題出現以後,就把責任歸結於父母的身上,所以長期被嘮叨的孩子,卻少責任感和獨立的意識。
父母的嘮叨,是一種消極的思維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父母的嘮叨,是父母本身對生活經歷的看法,甚至是有許多偏見,誤解和不滿,對孩子不停的嘮叨,等於是向孩子轉嫁壓力,父母的嘮叨不顧他人感受,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使父母的地位和形象被扭曲,孩子自己也會比較消極。
父母的嘮叨,會使家長失去傾聽
在許多時候,家長看到孩子的問題時,通常都是自己不停的在說,也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這樣子會讓孩子之後的遇事中也不會想著和父母商量,因為自己得不到理解。
心理學上,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的時候,會出現自然而然的逃避傾向。這是人類出於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性的心理反應。由於人的這個特徵,在受到外界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時,會使人的心理極不耐煩甚至產生逆反情緒。
這種心理現象就叫作\"超限效應\"。鄭州博瑞智專家強調,\"超限效應\"提醒家長們:人的心理對任何刺激通常都會有一個承受的極限,如果超過了這個極限,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物極必反\"。
所以在對孩子的嘮叨中父母要做到的是適時適量:
在嘮叨的語言中少一些訓斥類的語言,語氣要溫和有禮,增加一些肯定的詞語;
嘮叨多半是出自於對孩子愛意的表達,不要變成喋喋不休的指責和數落,孩子之所以會很反感父母的嘮叨,就是因為他們嘮叨內容枯燥乏味,且總是挑孩子的毛病說事,甚至有的父母更是會把孩子前塵往事都提出來說,這樣會讓孩子更加的反感父母,應該在嘮叨中適當增加一些肯定的詞語,孩子也能聽下去;
嘮叨要講究時候
當孩子自身就心煩意亂情緒不佳的時候,一味的嘮叨說教會激起孩子的極度反感,最近對親子間的關係也會陷入沉默的氣氛;
嘮叨也要遵循適度的原則;
父母的嘮叨不能成天到晚就抓著孩子說個不停,哪怕是再忠良的教導,孩子也會討厭反感,教育孩子點到為止即可;不要事事叮囑。可以說,家長對孩子講得話雖然多,但許多都沒有講到點子上。事無巨細的話,大人會因為孩子的不聽話而氣憤,孩子在繁雜的語言環境里會更加反感。
父母的嘮叨聲中,包含了對孩子的關懷、呵護、擔憂和教導。有時候父母的語言表達可能會不當,但是父母愛孩子之心是非常真切的,孩子對父母應該多一些理解和體諒,與此同時父母的嘮叨也要多講究一些方法和策略,讓親子之間的交流更加的和諧融洽!
我是小A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