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一年級新生家長的忠告:家長,你慢慢來

作者:CUP       2019-09-09 23:03:05


"

一年級的小孩子們背著書包,去迎接嶄新的小學生活,背後是一群布滿焦慮眼神的家長。我的孩子拖拉磨蹭怎麼辦?注意力不集中不好好好聽課怎麼辦?

很多家長都以為這些問題的原因是自己孩子不聽話,其實,根源在家長!

拖拉磨蹭的背後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被動式攻擊」。孩子內心充滿憤怒和不滿,但又不直接將負面情緒表現出來,而是表面服從,暗地敷衍、拖延、不予以合作,最常見的就是拖拉磨蹭。

孩子上小學後,被動式攻擊常見的是啃指甲、咬鉛筆頭。

我想起曾經輔導過的一個學生,她有一個很強勢、要求很高的媽媽,就如《小歡喜》中的宋倩,喜歡替孩子做決定。

在上小學的時候,媽媽不僅要求她成績要好,而且逼著她拉小提琴。母女倆經常為了拉不拉琴爆發家庭戰爭。媽媽讓她練,她就是不練,在地上打滾,哭叫,以決絕的方式和媽媽對抗。她經常啃指甲,十個手指頭被她啃的光禿禿的,時常露出粉紅色的肉來。在初三的時候,她決定申請去美國讀書,逃離高壓的媽媽,陌生的環境,高壓力的學習,她很快患上抑鬱症。

當孩子出現啃指甲、咬鉛筆頭的現象時,一定要引起家長們的高度重視,這些現象說明孩子正在承受很大壓力,情緒上很緊張,但他找不到宣洩的渠道,只能以這種被動式攻擊的方式來緩解內心的不安和恐懼。

他緊張、恐懼的源頭一方面來自於陌生的學校、老師和同學,另一方面來自於家庭的壓力,來自於爸爸媽媽過高的期望。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和挑食、厭食的根源是身心不合一。

注意力不集中其實是一種精神障礙,因為孩子身心不合一。身體坐在教室,心在外面; 寫作業時人在課桌上,心早就飛走了。

如何避免注意力不集中?現在有些培訓機構採用頭上頂書、夾豆子等方式來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可能會有一定效果,但解決問題的根源在於家長。

家長能做到的就是一定不要嘮叨。

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有個領導在身後盯著你,指手畫腳,一會說這裡要這樣,那裡要那樣,你一定會覺得很難受,根本無法專注工作。

孩子一樣。如果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你在旁邊監督,一會說你看看那怎麼坐的,一會說你那個筆怎麼拿的,一會說你看看你寫的字兒,歪歪扭扭的。說的越多,孩子的恐懼感越強烈,就無法專注於作業本身。

吃飯也是一樣。孩子吃飯的時候,家長總是說,你要少吃點肉多吃點菜,吃蔬菜對身體好!你看看你怎麼拿的筷子,都這麼大了,還不好好吃飯,弄得身上都是……

吃飯是個非常愉悅的事情,是個享受美食的過程,但家長沒完沒了的嘮叨讓他沒有興趣去吃。雖然孩子在飯桌上,但他的注意力都在爸媽身上,害怕說他。孩子不知道怎麼去反抗,只能是對食物越來越沒有興趣,潛意識裡和爸媽對抗。你越讓他吃蔬菜,他越不吃。你越讓他多吃,他越沒有胃口。

怎麼來緩解孩子的焦慮、恐懼和緊張的情緒呢?

作為家長,為了幫助孩子度過幼小銜接的特殊階段,在孩子的書包里,我們需要放進去四樣東西:

愛。你愛不愛孩子?相信很多人都會說我非常愛自己的孩子。

但很多人意識不到,我們給孩子的愛,很多時候是無效的愛,是讓孩子產生抵抗情緒的愛。比如孩子想要玩具當生日禮物,你說家裡玩具太多了,買套書當禮物吧。孩子想吃漢堡包,你說那東西沒營養,還是吃蔬菜比較好。孩子想去和小朋友玩,你說還是去參加輔導班比較好。

無效的愛意味著你給他的愛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你卻不給他。彼此的感受是錯位的,扭曲的。

什麼是有效的愛?

有效的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給孩子他想要的玩具、食物,讓他感受到你的愛,營造充滿愛、充滿幸福感的家庭氛圍。

尊重。孩子需要你依賴你,但並不是你的附屬物,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悲喜。當他因為不聽你話惹你發火,你朝他怒吼的時候,就像是一個暴君想要馴服他的臣子,希望他對你俯首帖耳,唯命是從。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它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我們和孩子是平等的,他不是我們的提線木偶,也不是輸入了指令的機器人。他和我們一樣,是個情感豐富有自我的人。他不需要必須聽我們的話,也不需要看我們的臉色行事。

信任。你信任你的孩子嗎?你相信他能夠獨立吃飯,獨立完成作業嗎?你之所以嘮叨是因為你覺得他自己做不好,需要你的指點。說白了,就是你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你不相信他能坐姿端正認真寫作業,你不相信他能獨立好好吃飯,你不相信他自己能掌控時間。你越不相信他,越想嘮叨。越嘮叨,孩子越退化,他會越來越慢,越來越拖拉,越來越馬虎。

蒙台梭利說:「沒有人能代替孩子的成長」。家長能做到就是相信自己的孩子,給他足夠的信任和安全感。作業他自己就知道怎麼做好,吃飯更是人的本能,餓了就吃,不餓就不吃,不要干涉他,給他自由。

只要相信孩子沒問題,孩子就一定沒問題。

自由。家長的規矩越多,其實是在扼殺孩子,把他推的越來越遠。

如果用你的認知教育你的孩子,你的孩子頂多成為你,不可能超越你。要少一點規矩,多一點自由。

七歲的孩子,如果每天都很老實,坐在那裡看書,一動不動,那才是真的出了問題。孩子的天性被壓抑,以後一定會出問題的。但自由不是放縱。

1956年,英國神經心理學家韋斯克蘭茨(L.Weiskrantz)發現,控制恐懼情緒的是顳葉中形如杏仁狀的核團,左右側半腦各一個。杏仁核的英文名amygdala,即來自於希臘語的「杏仁(ἀμυγδαλή)」。

有研究表明,杏仁核里儲存的情緒會伴隨他一生。

如果儲存在杏仁核里是安全、穩定、幸福、有愛、信任、認可、鼓勵的積極情緒,那麼,他長大後會建立一個強大的內心系統,成長為一個自信、樂觀、堅強的孩子;如果儲存在杏仁核里的是恐懼、指責、抱怨、悲觀、傷心的負面情緒,那麼,他長大後很容易對新生事物產生恐懼感、沒有自信。

家庭關係和睦親密,親子關係緊密穩定,孩子主動學習的願望更強烈,更容易成為學霸。

孩子的成長既不是百米衝刺也不是馬拉松,這個過程壓根就不是一場比賽,那是屬於他自己的探索之旅,發現之旅。

在這段旅程中,你越焦慮孩子越緊張,你越淡定孩子越從容,你佛系一點,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和潛力才會無窮大。

龍應台曾說:孩子,你慢慢來。

我更想說:家長,你慢慢來。

"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高需求」寶寶都有這些特徵,小時候帶著很費勁,長大後會很省心


如果兒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有人告訴我這些,當時就不會焦慮了


販賣焦慮的年代,我們需要從小教會孩子「火眼金睛」


孩子犯了錯,到底該打不該打?聰明爸媽科學揍娃要掌握這5點


小心!10種未煮熟的食物賽砒霜,記得要注意哦! ​ 小兒禁食


一位57歲母親退齣兒子家庭的真實經歷,值得每個老人借鑑


娃的暑假作業,才是中年老母的江湖


寶寶沒有長牙只能吃糊狀食物?輔食謠言這幾個坑,你掉進去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