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私信我說:孩子太淘氣了,我到底該打不該打?
怎麼個淘氣法呢?在幼兒園裡成了「小惡霸」,揪女同學辮子,搶小朋友玩具,自己不睡午覺還把睡著的小朋友戳醒...
老師是肯定不會體罰孩子的,頂多是罰站。可是孩子一點都不害怕這種和風細雨般的懲罰,還有點得意洋洋...
老師也管不了了,就暗示家長說:「趁孩子還小,要及早糾正,有的時候適當體罰也是必要的。」
可是,這位家長看了很多文章,都勸他別打孩子:因為體罰會給孩子留下終身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
這可如何是好?打,怕孩子有心理陰影;不打,由著孩子這麼「壞」下去,三歲看到老,不管,不就毀了嗎?
下面,我們來給這位家長,出一套科學揍娃的解決方案吧。
首先,為了怕給孩子造成真的肉體傷害,建議打孩子只打屁股或手心,不用工具,不要太使勁兒,這些都是為了避免將孩子打傷。
有人問「不使勁兒那還叫打嗎?」
其實,一方面,打孩子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他疼或受傷,而是為了心理震懾;
另一方面,即便不疼,孩子明白這是懲罰之後就會有所忌憚。
或者,不贊成體罰的家長也可以將「打」替換成別的懲罰方式,比如罰站(正懲罰)、扣掉零食、扣掉娛樂時間(負懲罰),只要能起到「強化與懲罰」的作用就行。
在開打之前,家長們要明白一點——打,是為了規則的建立,而不是為了父母自己壞情緒的發泄。
當然了,這裡要討論的是科學,那懲罰的科學性在哪裡呢?就是——即時懲罰永遠最奏效。也就是孩子剛一犯錯就懲罰,最能讓他牢牢記住到底錯哪兒了,孩子會特別容易建立懲罰和錯誤行為之間的聯繫。
所以懲罰要在犯錯的當下,讓他挨個明白揍;如果犯錯的當下不方便懲罰,那回家懲罰之前也一定要清楚列出他的罪狀。
我個人不太贊同那種秋後算帳的懲罰方式(尤其是低齡幼兒,因為他們的記憶系統還不牢固,所以間隔懲罰效果甚微)。
如果必須事後懲罰,那麼應該先講清楚為什麼打,在孩子還比較冷靜的事後,讓他明白自己哪裡錯了,再打。否則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了,孩子只知道疼和害怕,你再講道理他也聽不進去了。
懲罰,或者說讓孩子害怕被懲罰,並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讓某種不希望(undesired)的行為更少出現,讓孩子明白這個社會的規則是如何運行的,才是懲罰的目的。如果孩子只知道怕打怕疼,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這打不是白挨了嗎?
很多父母可能屬於「愛與自由」派的,對於糟糕親子關係造成的惡果都非常忌憚。
第一,孩子沒有我們想像中脆弱,大自然也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如果從小到大一直順著孩子的心意,那麼長大後在社會上,誰順著他呀?那個心理落差是很大的。
第二,懲罰和管教孩子時,家長不要首先帶有激烈的情緒反應,而是要保持一個平靜、穩定的情緒狀態。
你自己先大喜大悲大嗔大怒的,不給孩子造成童年陰影就怪了……而且,家長的激動、憤怒、壓制,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和反感情緒。
我們應該明確一個前提——對事不對人——我罰你,不是因為我滿腔怒火需要發泄,不是因為你是壞孩子,更不是爸爸媽媽不愛你了,而是因為你做了不對的事情。
我們的目的是給孩子建立規則,而不是發泄自己的糟糕情緒,如果家長做不到這一點,那我建議他在管教孩子之前先學好情緒管理。
在知道了該怎麼科學地打孩子之後,還有一點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什麼時候才該懲罰,什麼時候不該打懲罰。
不少現象在大人看來無法理解,但卻屬於兒童的正常階段性特點,例如,鏡像書寫、重複行為等。這裡可以再介紹幾個:
叛逆期——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般會出現三個叛逆期(2-3歲、7-8歲、青春期),這正是孩子自我意識出現的表現,你說東我非得往西,你越不給我非得要。
秩序敏感期——2-4歲孩子有時會出現必須按照某種規則或秩序來行事,否則就會大發脾氣。
完美敏感期——發生於2-5歲,表現是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比如給他餅乾必須是完整無缺的,有縫隙或者缺角,就會拒絕甚至大鬧。
撒謊期——4-5歲孩子可能出現說謊的現象,這正是孩子的共情能力、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能力飛速發展的體現。謊言也分「白謊」和「黑謊」,對於無傷大雅的甚至是善意的白謊,大可不必發作;對於損人利己的「黑謊」,才必須要立即糾正。
穢語關鍵期——孩子開始模仿大人說髒話了,大人反應越激烈他越來勁。這種時候大人自己注意言行,同時在他學說髒話時無視他,效果反而會更好。
遇到這些情況導致孩子「不可理喻」的表現,我覺得家長是大可不必太往心裡去的,以平常心對待,不要自己先焦慮或情緒失控起來。
但如果你發現,孩子的行為並非是因為以上原因導致的,而就是違反規則的問題——例如說好的事情不肯遵守,不上學耍無賴,一不如願就滾地神功,欺負小朋友等……
那請不要猶豫,該打就打,該罰就罰。
育兒是一個很複雜很宏大的系統性問題,但任何育兒問題萬宗歸一,關鍵點都在於良好的親子互動和親子陪伴。
如何給孩子建立賞罰分明的規則世界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如果親密的親子關係從一開始都沒建立好,那麼就別痴心妄想著僅憑一招「強化與懲罰」、「胡蘿蔔加大棒」就能處處奏效了。
本文節選自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張昕教授文章《科學揍娃論 | 揍可揍,非常揍》。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