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開心入園、不哭不鬧,不是孩子太乖,而是父母提前做了4件事

作者:CUP       2019-09-09 23:00:26


"

您好,歡迎加入百合媽媽讀書會!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前兩天,表妹給我打來電話,說她的女兒妮妮入園已經好幾天了,但還是不適應。

每天送到幼兒園後,妮妮都緊緊地拽著她的衣服,哭的撕心裂肺。每次離開她都要忍痛揪開孩子的手,一轉身,就淚流滿面,實在是非常痛苦,不知道該怎麼辦。

時下,正值入園季,相信像妮妮一樣的孩子一定不在少數,有的孩子可能會大哭大鬧,有的孩子可能會亂跑亂鬧,還有的孩子可能會一個人悄悄地躲在角落,抱著小胳膊吧嗒吧嗒地掉眼淚……

剛剛入園的孩子,因為是第一次與父母分開,獨自面對陌生的新環境,所以內心就會產生種種不適應,出現緊張、恐懼、害怕等情緒。

這些情緒是孩子在入園後,內心產生焦慮的表現,心理學上稱之為「分離焦慮」。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緩解入園焦慮呢?

(一)做好入園前的準備工作。

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入園之前,做好以下幾件事,就能從很大程度上減少孩子的焦慮。

01 提前帶孩子熟悉幼兒園環境。

父母可以在孩子入園前,帶著孩子去參觀將要就讀的幼兒園,提前熟悉和感受一下幼兒園的氛圍,可以帶孩子看一看教室里的教具、小床,看一看幼兒園小朋友做手工、做遊戲的活動畫面,看一看校園裡的玩樂設施,也可以讓孩子在校園裡玩一玩、跑一跑等等。

這樣就會讓孩子對幼兒園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對幼兒園產生一些興趣和嚮往,消減一部分恐懼心理。

02 提前擴大孩子的社交範圍。

父母可以經常帶著孩子去親戚朋友家、小區人多的地方,或者一些集體活動場所,讓孩子有機會同家庭成員以外的人接觸,最好能讓孩子和同齡的小夥伴一起玩耍,幫助孩子初步建立起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信任感與安全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家人的依戀與孩子成長過程中接觸社會的程度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平時的活動空間和範圍狹小,很少接觸家庭成員以外的人和事物,那麼,孩子在面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時候,就更容易產生分離焦慮。

03 提前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

孩子之所以會產生焦慮,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自身能力的不自信,缺乏必要的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能力。

在入園之前,父母就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讓孩子自己吃飯、穿衣服、洗漱、上廁所等等。這樣在孩子入園後,就能較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有許多父母對孩子嬌慣寵溺,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什麼都會了,不捨得讓孩子自己動手。

也有的父母覺得讓孩子自己動手,會產生一系列的善後問題,還不如自己去做省事。於是,慢慢地孩子便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

其實,這些都是非常不利於孩子成長的,不可否認孩子長大後是可以自己學會穿衣吃飯、照顧自己,但這與孩子小的時候學會自己做事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相關研究表明,讓孩子從小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遠不止是幫助孩子擁有照顧好自己、減少依賴這些單一的好處,還對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大腦發育、心理成長、人格形成等方面有非常大的影響。

比如,孩子自己吃飯可以訓練手眼協調、抓握能力,促進肌肉精細動作的發展,可以為孩子將來握筆寫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進入小學階段,之所以有的孩子能夠快速、嫻熟地寫出漂亮有力的字,而有的孩子則出手很慢,寫的字既潦草、又難看,很大程度上是與孩子從小的抓握能力訓練有關係的。

04 情景預演。

孩子剛剛入園的時候,會因為擔心被拋棄而產生焦慮,父母可以提前預演關於分別的遊戲,來幫助孩子消除恐懼。

父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可以反覆多次玩這種遊戲,讓孩子體驗「父母離開幼兒園——孩子在幼兒園上課——父母再去接他」的完整情景。

讓孩子明白父母很愛他,不是真的要離開他,是一定會來接他的。遊戲的最後,孩子可能會說:「爸爸(媽媽)上班去吧,放學後記得來接我哦!」

這樣孩子就積累了關於分離的經驗,等到真正要入園分離的時刻,就不會那麼恐懼了。

(二)做好入園後的適應工作。

如果在孩子入園之前的準備工作做的不充分,也不要著急,在孩子入園之後,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也能幫助孩子緩解焦慮。

首先,父母要儘量保持平和的心態。

有的父母心理上不是很成熟,或者由於育兒知識的缺乏,在面對孩子入園的問題上,比孩子還要焦慮。看到孩子哭鬧,自己也忍不住在孩子面前掉眼淚,毫無疑問,這種情形只會加劇孩子的焦慮。

父母要以積極正向的心態來面對孩子,把孩子入園看成是孩子人生道路上要經歷的一次美好體驗,為孩子邁出了獨立的第一步而心生歡喜,並且和孩子一起享受成長的樂趣,用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同孩子一起去面對生活的未知與挑戰。

父母就算內心有萬千糾結與不舍,也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落淚,不能把焦慮和壞情緒傳導給孩子,而要始終微笑著鼓勵孩子。

其次,父母要私下與老師多溝通。

父母可以通過發信息、打電話,或者面談等方式與老師私下進行溝通,掌握孩子的在校情況,也可以請老師幫忙多關注一下孩子。

等到去學校接孩子的時候,就可以對孩子說:「今天老師夸寶貝了,說寶貝做手工的時候可認真呢,吃飯的時候也不挑食,還幫助老師收拾餐具呢,老師很喜歡寶貝,媽媽真為你感到高興。」這些話可以增強孩子對老師的信賴,接近孩子與老師的距離。

有的父母在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的時候,喜歡打罵、威脅、逼迫孩子,用家長和老師的權威來打壓、嚇唬孩子,「你要是不聽話,媽媽就給老師打電話,讓老師把你接走!」

類似這樣的話語只會適得其反,不僅會讓孩子更加抗拒上幼兒園,也傷了孩子的心,影響了親子關係。

第三、和孩子進行睡前談心。

在睡前這段溫馨的時光,陪孩子一起躺在床上和孩子聊聊天,給孩子一些充足的表達機會,期間做到耐心地傾聽,不要輕易打斷孩子,鼓勵孩子把他內心的真實想法都表達出來。

可以問孩子一些正向的問題,比如,「寶貝今天認識了幾個小夥伴啊?」「幼兒園有什麼好玩的玩具啊?」

這些開放式的問題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到對新環境的觀察,以及與小夥伴的相處等方面,幫助孩子更快地融入集體。

如果孩子說不想去幼兒園,可以問問孩子為什麼呢,然後,孩子可能會說出種種原因。父母一定不要辯解、批判,也不要否定孩子。

而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情緒給予肯定,讓孩子的壞情緒有一個安全的出口,這樣就可以幫助孩子卸下心理的包袱,以一種更加輕鬆的狀態去面對幼兒園的生活。

另外,也可以在睡前給孩子讀一讀與入園焦慮相關的繪本,讓孩子在故事中通過共情,得到情緒的釋放,學著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樣勇敢面對新生活。

同時,媽媽溫柔的聲音也會留在孩子的心田裡,當孩子身處幼兒園的時候,潛意識裡是能夠感受到,來自於媽媽的溫暖力量的陪伴。

第四,給孩子帶一件熟悉的物品。

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如果孩子身邊有一些熟悉的東西,就會減少孩子的陌生感,增強孩子的安全感,起到安撫孩子的作用,讓孩子情緒趨於穩定。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寶寶輔食添加全攻略:不同月齡食物的不同性狀過渡,寶媽要收藏哦


專家說:孩子聰明的關鍵並不是智商,而是運用智商的能力


要避免胎兒發生畸形,在孕七月要特別注意胎兒的發育情況


胎兒是男是女決定母乳價值?這些冷知識需特別注意


孩子開始喜歡探究各種事物?他的「文化敏感期」,切不可強行制止


培養孩子「WHY型思維」:勤思勤問勤做,不要打擊、代替和干涉他


孩子總是和父母對著干,自我思維太嚴重,原因是執拗敏感期到來


「媽媽,我們家有錢嗎」,三種媽媽不同的回答,成就孩子不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