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經過了一半,即將到來的九月,又有一批娃要入園了。
這意味著,又能看到一批哭天喊地不入園的娃,和應對這種情況的兩類父母:一種是「狠心」離開,另一種是捨不得走,在校門口觀察孩子一舉一動。
也許在大人眼裡,這時候的孩子任性,不懂事不聽話,但實際上他們正在經歷一個特殊的階段——分離焦慮期。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與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結系後,又要與之分離時,產生的傷心、痛苦等表現,以表示拒絕分離。
去年Vivian入園時,小薇也經歷了這個階段,即使入園前每天和她說:幼兒園老師會很溫柔照顧你,可以和很多小朋友做遊戲,但入園當天她發現只有她留在那時,還是哭了。
分離焦慮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正常的一種生理現象。每個孩子在成長階段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存在。
從寶寶6個月開始學爬的時候,分離焦慮就會出現,12~18個月的時候,會達到巔峰。
這是因為孩子大腦已經有對父母的心理表征,能區別父母和陌生人,對陌生人會有不安的情緒,表現出沉默、哭鬧、撒潑的情況。
所以很多媽媽們獨自帶娃時,都會遇上孩子的「粘人期」:
你上廁所,娃都要在廁所門口站著,你到哪孩子都要跟著。只要離開孩子視線一秒鐘,孩子就會大哭不止。
孩子能區分熟人和陌生人,但對於分離沒有概念,認為看不到的就是消失了,所以會很恐懼。
而產生焦慮的孩子會有幾種表現:
哭鬧反抗,希望獲得媽媽的注意不跟他人交流,沉默寡言睡覺說夢話對某個事物(如小被子、外套等等)特別依賴
英國精神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反抗階段
孩子情緒激動,會有大哭大鬧的情況。
第二階段:失望階段
發現哭鬧無法改變,吵鬧動作減少,但會斷斷續續哭泣,開始變得表情遲鈍,不理睬別人。
第三階段:超脫階段
能接受他人的照顧,開始正常活動,可以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到父母出現時又會開始難過。
但這不代表,可以強行分離任由孩子哭!因為錯誤的處理方法,不但會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還會影響安全感的建立,對成長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
龍應台說「所謂的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
成長最終都是走向孩子獨立面對社會,我們能做的就是放手,但有時候,卻是家長渴望被依賴。
女兒入園,是我們娘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分離,不說她對我有多依賴,就說自己也是很捨不得。每次她紅著眼睛抱著我不放時,知道自己情緒穩定才能安撫孩子,只能逼自己「狠心」點離開。
其實到了公司,我心情很糟糕,捨不得、不放心,各種情緒揪在一起,跟老師打聽女兒在做啥,看到她很開心玩耍的樣子,我又想著:她好快就忘了我啊。
當媽的總是這麼矛盾,一邊希望孩子快點長大,一邊又想著孩子還能依賴我一點。
有時候孩子比媽媽更堅強,反而是我們的情緒影響了孩子,處理分離焦慮應該給孩子力量和安全感,讓孩子更有信心走出這一步,媽媽們該怎麼做呢?
應對分離焦慮,父母和孩子都需要處理好各自的焦慮,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成長幫助。
緩解父母的焦慮:
1.接納自己和孩子情緒
能夠理解孩子對於分離的焦慮,不去指責,也不溺愛孩子,安撫情緒後,再來接受這個階段。
2. 調整語言,多給孩子安全感
和孩子對話時,不要問孩子負面的問題,比如:「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今天在幼兒園有沒有哭啊?」這會引起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多用一些積極正面的語言,比如:「今天幼兒園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做了什麼遊戲呢」之類,讓孩子對幼兒園留有好印象。
遵守和孩子的約定,比如:放學一定來接你,那麼在放學的時候出現,這樣,孩子才更有安全感和自信去探索。
3. 分別要提前說
很多家長會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但突然消失往往增加了孩子的不安全感,覺得「自己被拋棄」,下一次分別就會更加焦慮和哭鬧。
應該告訴提前告知孩子,媽媽要去哪裡做什麼,多久會回來,這樣給出預留的時間,孩子也有緩衝時間,比較容易接受。
4. 溫和且堅定
孩子再哭鬧,也要接受分離,給一個擁抱,不要一直猶豫徘徊,相信幼兒園老師能夠安撫好孩子的情緒,也不要用「誰誰誰都可以,你這麼大還哭」等語言刺傷孩子。
緩解娃的焦慮:
1. 提前熟悉環境
如果要和孩子分開,交給其他人照顧,帶娃提前熟悉環境是很有必要的,這個過程可以讓孩子對環境有所熟悉,對照顧人有所認識,減少孩子內心的不安全感。
孩子入園前,可以提前帶娃走去上學的路,參觀幼兒園,如果可以能提前去見一見老師,多幾次孩子有印象後,這樣能夠減少對上幼兒園的抗拒。
2. 訓練分離時間
不要等到孩子入園才有分離恐慌,在之前應該讓孩子慢慢懂得分離的概念。
可以訓練分離時間由短到長,比如去廚房一會兒,再出現,當孩子明白爸媽離開了,過一會兒還會出現,心裡的恐懼也會減少。
3. 多給孩子一點鼓勵
每次分開,孩子的表現有進步,都要及時鼓勵和表揚,給予擁抱和吻給孩子肯定,讓他們能夠更有信心的走下去。
就像剛入園的Vivian,3天後哭的時間短了,接她放學時立馬抱抱她,鼓勵她今天表現的很好,周末帶她去公園玩,1周以後雖然還是有點小情緒,但已經不哭啦~
寶寶入園不適應,很多時候除了家長不能讓孩子適應分離外,日常的3大能力掌握仍然欠缺也是原因所在,建議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入園:
1. 基本自理能力
能夠自己收拾玩具,吃飯,脫穿衣服,白天可以不穿紙尿褲。
2. 簡單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入園必備的一項能力,能夠表達需求,老師才能提供幫助,比如能表達「老師我要尿尿」,這樣才會減少孩子尿褲子的情況。
3. 基本社交能力
能夠和小夥伴融入玩耍。日常可以多帶娃出門和同齡小夥伴玩耍,增強社交能力。
分離焦慮期的孩子會很粘人,父母除了引導孩子認識和接受分離,陪伴和愛是很重要的,分開以後再見面,多聊些積極的話題,多陪孩子玩耍,有利於強化孩子安全感。
這些「補償」會讓孩子明白:我們是暫時分開,爸爸媽媽依舊愛我。
安全感越高,孩子對分離的焦慮也會越少。多點包容和耐心,相信孩子的成長力量,有一天能從容面對分離。
如果覺得有用,
記得關注、轉發、讚賞哦~
版權聲明:本文為健康之路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