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發現,孩子們無休止地追問「為什麼」並非淘氣或故意給家長添亂,而是發自內心地想知道答案和真相。
三歲以前,情緒、感覺的右腦比較發達;三歲左右,負責邏輯的左腦開始發育,越來越多地得到調動,最明顯的表征就是不停地問為什麼。
孩子開始問為什麼,表明孩子開始關注除自我之外的事物,這是他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的動力,是孩子好奇心發展的關鍵期。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十分關鍵和必要。
1、重視孩子的問題,給予積極回應
孩子每一個「為什麼」背後,都是一次絕佳的教育機會。當孩子問你為什麼時,首先要表示出肯定和鼓勵,「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你能發現這個問題,真棒」。這樣下去,孩子會更樂於發現問題,大腦出於一種經常思考的活躍狀態。
父母的積極回應提供安全感和保護,讓孩子對自己和他人有正面的感知,這反過來可以促進兒童社會能力的發展,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對於稍大些的孩子,父母在做出及時回應時可能需要克服多一些的惰性。比如你玩遊戲正玩得興奮、看電視正看得起勁,孩子突然過來找你幫忙,就需要你放下當下的體驗,把身心收回來放在孩子身上。
良好的回應往往蘊含著積極的情緒和溫暖的養育風格,能讓孩子獲得極大的信賴感,這種信賴會反過來促進孩子願意繼續發出信號,與父母的要求相配合,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
2、注意引導孩子自主探索
有的父母重視孩子的問題,但在回答時陷入了一個誤區,他們直接給出答案,面面俱到。
其實,在一些有趣的,可深度挖掘的問題上,比起直接給孩子答案,不如不如循循善誘,引導孩子自主探索,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問題的答案。
陳志文:孔子有句話叫「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您其實強調的,就是在實踐的過程中,讓孩子們去獲得知識和能力。
鼓勵孩子做出自己的思考和猜想,然後家長給出提示。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通過查資料、看書、上網等途徑,一步步得出結果。這同時也是一次親子交流與合作的過程,幫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3、家長注重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庫
有時候孩子的問題會讓家長一時犯難,答不出來。家長平時可以通過閱讀、上網瀏覽等途徑,注重自身的學習,不斷擴寬自己的知識面。
在當今社會,學會學習是做家長的基本功,檢驗學習效果的是家庭教育實踐,評判家長是否合格、是否優秀的是孩子。相信家長在「悟道」、把握大方向的基礎上,能產生無限的創意,找到並悟出更多解決孩子問題的有效方法,在教育實踐中獲得更多的「隱性知識」,增強家庭教育本領。
養育孩子未必有適合所有人的「說明書」,但家庭教育基礎知識卻是所有家長不可或缺的必修課。家長自主學習,才能真正明了「家庭教育是什麼」;懂得家庭教育的真諦,才能教育好孩子;學會學習的家長,才能與孩子共同成長。
一句「為什麼」,看似不起眼,裡面卻包含著孩子對事物的思索和對答案的期待。如果你不能親自帶孩子看世界,那麼請保護好孩子好奇心,留住他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欲。珍惜孩子的每一句「為什麼」。
作者:一一,左手教育,右手新媒體,6年以上教育經驗,願意和百萬家長一起分享育兒經驗,共同成長。歡迎添加微信公眾號:名校家長課堂(ID:jiazhangket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