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美國
「媽媽,我不想學琴了......」
「孩子,學琴是你自己決定的,你已經長大了,媽媽不干涉你,但你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2
在德國
「媽媽,我不想學琴了......」
「沒有音樂陪伴的童年不是完整的,我認為你不該放棄這樣美好的機會。你難道不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舉辦音樂會嗎?」
3
在加拿大
「媽媽,我不想學琴了......」
「我很喜歡你演奏的每一個音符,無論你演奏得怎樣,你都是媽媽的驕傲!」
4
在中國
「媽媽,我不想學琴了......」
以上只是個調侃的段子,但是當孩子真的跟你說「媽媽,我不想學琴了」的時候你會說什麼呢?
任何一個人長時間接觸學習一樣東西都會感覺到厭煩,更何況還是喜歡新奇的小孩子,所以我們需要重視孩子的這種心理變化。如果你不對孩子的這種厭煩情緒進行調整,任其發展的話,可能這種厭煩情緒就會變成牴觸、憎惡的情緒。那我們需要怎麼調節孩子對學琴的厭倦情緒呢?
直面問題
我們想要調整孩子對學琴產生的厭倦情緒,我們就要知道這種情緒波動是從哪來的。
如果是他在練琴過程中遇到了挫折,產生了負面情緒讓他開始牴觸練琴,那就要積極鼓勵孩子,告訴孩子他已經做得很好了,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千萬不可去刺激、責罵、強迫孩子練琴,這樣可能只會造成反面效果,讓他越來越討厭練琴。
制定階段小目標
如果在孩子想去玩的時候強迫孩子練琴,在孩子心裡就會產生牴觸的情緒,「練琴害我都沒看到動畫片;練琴害我玩耍的時間都不多了;一定要我練,那我就隨便彈彈吧……」
我們可以給孩子合理安排時間,並定下階段性的小目標,設立的小目標也應該是他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的,給孩子一點成就感。或者我們也可以每天完成計劃就獎勵一點東西,比如:今天練琴半小時,練完可以看一集小豬佩奇等。
切記不能讓孩子有這只是個興趣愛好,可學可不學的感覺,一定要讓他堅持下去。
掌握「借力巧練」注意「三個不要」
儘管孩子的琴技還較幼嫩,但在每天練琴的時候,還是應該由衷地去欣賞從孩子手上流出的稚幻的音樂。從孩子開始學琴,我們就可以創造一些音樂環境,如聽音樂會和看音樂的動畫片等,在潛移默化中薰陶孩子,增加音樂感覺,在音樂的節奏和旋律中提升學習興趣。
三不要:
不要忘記孩子的注意力時長。每個孩子的注意力時長都不一樣,建議合理控制孩子每次練琴的時間,如果有時間可以把每天一次練習的時長拆分成幾次來練習。不要把一個肯坐下來練琴的孩子的上課進展情況,和『好』與『壞』的概念掛鉤。應該用肯定他的進步並對他的不足之處作總結,代替那也許根本就不應該在學習過程中引進的、原本屬於品德評定的這兩個字。不要把老師是否給新功課看成進步的標誌。經過老師教導後的、讓學生再去複習的「舊」功課,才是學得技術的重要途徑。許多家長把複習功課叫「炒冷飯」,給孩子投下喜新厭舊的陰影。
漫漫學琴路,既然孩子選擇了學琴,那我們就盡力讓練琴變成一件快樂的事,讓孩子從此愛上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