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今天的教育,無論是教育機構還是受教育者,都有很強的競爭色彩,甚至可以說是徹底競爭化了。與功能不符的大學排名,功利性的學科評估,商業化的中小學分區,等等,是過於功利的社會風氣異化了教育本來的目的。
國與國之間從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學校在校與校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因此家長和學校也要求學生在每一個課程、每一個單元、每一個自我管理上都要獲得成功,個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個全面的競爭狀態。競爭的精神涉及到各個領域,學習本來是獲取新知以滿足好奇心,實現成就感的過程,然而在這樣的競爭強度之下很難不「動作變形」。
對此最殺氣騰騰的一句話就是: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它從社會精神層面將甚至還沒有出娘胎的孩子已經預置在了起跑線上,也讓中國的大部分家庭都繃緊了一根弦,即便沒有發令槍,他們也已經蓄勢待發,準備鉚足全力用盡手段助推孩子往前跑。
為了滿足家長們的虛榮,孩子們不得不參與競爭。從孩子出生開始就高喊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是幻想讓孩子搶跑成功,就要超前學,超綱學,為了贏得競爭,就只能按照規定動作反覆刷題,孩子想要「旁逸斜出」就會被扣上不務正業的帽子,求知的快樂完全被破壞,久而久之學習本身就成了壓力和負擔。
遺憾的是,這句話從來不是教育家的總結,而是商家特別是培訓機構招攬生意的話術,然而對生活在這個人口眾多而教育資源相對不均衡國度里的公民來說,實在是太有蠱惑性了。
於是,大多數人從出生起就在教育這條或寬或窄的跑道上奔跑,無休止的奔跑,不問緣由,不問內心,不問喜好,只管奔跑,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充滿了火藥味,教師摩拳擦掌,家長躍躍欲試,同學朋友都變成了競爭對手,孩子們無暇玩耍,大部分的時間都被各種培訓班占據,每天都淹沒在各種練習和試題中……跑在前面就是榮耀和成功,落後的結果將是父母無盡的嘆息和社會的唾棄。
而標準化的考試製度,各類排名,各種評估指標等都助長教育叢林法則的全面普及和深化。
但只要是競爭,一定遵循著金字塔式的分布結構,越往上人越少,大多數人都在下面,那麼對於這些人來說,存在的意義何在,教育在其發展過程中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錢穆先生的《中國歷史精神》第五講中論述了中國歷史上的教育,其中提到,「人與人盡成比賽,競爭中卻只許少數成為傑出的,其餘大多數全落後了。那麼人生究竟為的什麼呢?是不是專為陪襯別人跑龍套,好來烘托出一兩個主角呢?
學校教育若僅是鼓勵個人上進,僅注意到讓每一人都接受知識和職業技能,而沒有注意到每一的可能的失敗,及其內心情緒上的真實苦悶,這單方面的教育,又何能達到其理想的效能……如是則使人生只有鬥爭,只有分離。而社會上也只有聰明強壯的成功,不管愚笨病弱的失敗。盡他們痛苦,怨恨和反抗,那麼教育是不負責任的。」
錢老的觀點,即便放到今天,依然值得深思和警醒。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它把人類積累的對自然界的認知和改造自然的經驗以及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與品德,使他們的身心得到發展,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對全人類來說,教育所承擔的是文化與價值觀念的傳承與發展;對於國家來講,政府為什麼花錢辦教育,主要是為了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國家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對於個人來講,花時間花金錢接受教育,主要是為了追求幸福生活。
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教育與競爭無關,各種排名無助於教育發展。要從人的生命角度去看,教育就是為了滋養人的生命,感受個體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價值,讓受教育者享受自由與幸福——心靈上的自由與身心上的幸福。
如果國家、社會和家庭,特別是父母不能清醒的意識到這一點,對孩子的愛都有可能變成毀滅性的打擊。
因為一開始孩子們是不會產生競爭這種意識的,它完全是來源於社會特別是家長的潛移默化,原本只該由成人承載競爭壓力提前施加到了孩子身上。
競爭的壓力讓我們將知識看成一種以生產為目的的工具,而人成了這個工具的使用者。當我們覺得掌握了知識的孩子是未來的強者時,我們都遺忘了孩子「思想」的生命力。
教育雖然產生於將人類積累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新生一代的需要,其主要目的也的確在於提高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領。同樣一堂課,每個學生的感悟和收穫是不同的。因而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忽略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教育的過程重視孩子探索能力的延伸和拓展,以孩子的經驗為基礎去發現新的知識和經驗,這樣才能呵護學習的興趣和激發好奇心,孩子們只有體驗到自身能力的增強所帶來的自我實現感,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活動與自身存在的價值.孩子在教育過程中才能夠體驗到幸福。
說到底,教育不是競爭,教育也不能承擔起評判一個人真正能力和價值的功能,唯有時間可以,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提升過程,不應該成為施壓的工具,更不能成為痛苦的回憶。(責任編輯王世新,榮譽主編李志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