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海黛
本文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孩子童年缺愛、受冷暴力,長大以後就會變得自閉,焦慮,甚至有暴力傾向、自殺傾向。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一想到人類居然可以不用通過考試就能為人父母,真是太可怕的事。
1
在微博上看到一則痛心的消息。孩子還不到一歲,母親被父親掐死,父親也鋃鐺入獄。
一對上海的年輕夫妻在深夜喂奶時起了爭執,男子一怒之下掐死女友。
據了解,女子周某18歲、男子俞某20歲。俞某說:帶小孩都有點累,都想著讓對方多帶一會兒。
結果開始互相推搡,女友的哭聲讓俞某心煩意亂,最終釀下悲劇。
我的一個同事,每天都會不定時的在朋友圈裡發一張他女兒在幼兒園的照片。
在工作之餘,他都會用手機連接幼兒園的攝像頭,擔心會不會她哭,有沒有按時吃飯,害怕一個不小心,這個小天使又調皮的飛到別的地方。
現在的父母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再大一點就更省心了,直接放幼兒園,車接車送。
西爾斯的親密育兒法里有這樣一個理論:被父母親密帶大的孩子,安全感一定比較強,與人的親密度也高,將來也越容易成功。
心理學家Abigail Brenner認為,孩子童年的成長環境,是影響往後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因素。
其實,能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比什麼都重要。
2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不可忽視,有多少孩子毀在中國式父母的手中。
任何一種心靈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的創傷,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是面鏡子,鏡子浮現什麼樣的『形』,就會在孩子心裡種下什麼樣的『意』。
張嘴就是――你看看誰誰誰,上次考了多少分。你在看看你,才考這點分!什麼時候才能讓我省點心啊。
讓我想起了在《少年說》上反抗母親打壓式教育的袁璟頤。正在上初一的她,對於媽媽總拿自己和學霸閨蜜做比較感到十分反感。
面對媽媽的打擊教育,袁璟訴說著心中的煩惱:你總說我是最差的那一個。老是要這樣子打擊我。
台下的媽媽,淡定自若地回答到: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飄。
聽到這裡,袁璟頤哭著反駁到:我說了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是這樣打擊我。我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
只有從小給予孩子正確的情緒和溝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家教。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適合這樣「激將法」教育。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可以遺傳。」
3
要想做給孩子一個好的家庭,不如試著做到以下幾點:
學會更好的與孩子溝通:
根據研究證明,在6-10歲這個年紀,孩子就像一個海綿,會絲毫不剩的吸收這個世界給予他的一切,他不知道對錯,不知道好壞。
這時,孩子就會問你很多問題,不要感到煩惱,因為除了你,他們不認識別的人。
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以朋友的身份進入孩子的生活,對孩子交心,而不是一味的說教。
當一個孩子問你問題時,看在上帝份上,你要好好回答他,千萬不要編故事,孩子雖然是孩子,可他們能比成人更快的發現你在迴避。——《殺死一隻知更鳥》
多了解孩子的想法,給孩子發聲的機會
你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孩子終有一天要長大。
讓孩子提前學會獨立是一件好事,可有的父母總是會強制性的替孩子做選擇。
與其強制性的替孩子選擇不感興趣的輔導班,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合理的範圍內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王爾德曾說:讓孩子品性好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們愉快。可大多數父母,在讓孩子愉快這件事上,卻相當吝嗇。
給孩子儘可能多的陪伴,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馨
如果孩子在童年缺愛的話,長大以後就會變得自閉,焦慮,甚至有暴力傾向、自殺傾向,也會比同齡人之間更缺乏自信。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如果孩子的父母吵架,孩子會變得的不合群,對別人會有一種排斥感,甚至仇視父母,性格多疑,情緒不穩定,看待問題總是走極端。
本文原創作者:海黛,一個超級愛學習
看更多精彩文章
那就關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