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從小到大,關於我們這代稀有品種的教育爭論就不絕於耳,對獨生子女是否會成為「目中無人的小皇帝」的擔憂和爭論,從來不曾停止。但令我沒想到的是,當今的這代孩子,那些00後們,跟我們這代人比起來,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很多人竟發展成為不折不扣的「低能兒」。在接觸了大量真實的案例之後,我像當初對我們充滿費解的上一代一樣,對這些孩子的前景憂心忡忡。
恕我直言,當代孩子的整體心理問題比較嚴重:他們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從小就見識更多,所知更多,但是他們的人格和心理發育程度卻普遍與其頭腦裝備的知識儲備不相匹配。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自理能力也可以從側面反映一個人在人格層面的發展水平。而這些年輕的一代,其生活自理能力的退化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舉個例子。在沙龍討論時,幾位媽媽曾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其中,她們曾眾口一詞的說:我真的沒有想到我自己對孩子的包辦替代到了這樣的程度,因為我之前一直認為自己並不慣孩子,我也反對嬌慣孩子。但是事實卻打了我的臉,在不知不覺中,我就把孩子慣壞了。我真的沒想到會這樣。
她們用了好幾個「我真的沒想到」來表示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程度——我也相信她們的確是真的沒想到,就像這位媽媽說的:「我一直認為我並不慣孩子」,但是事實上,「慣」的行為卻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她們曾這樣描述自己對孩子日常生活包辦的細節:我會將換洗的衣服包括內褲襪子,放在孩子的床頭——這個行為從小做到大,已成一種習慣,以至於她們並沒有覺得自己做的有多麼出格,但是當教育結果被現實檢驗時,問題卻來了。
一個孩子去了外國,短短二三個月後放假回家,他的外形令他媽媽非常錯愕。固然,他這一路風塵僕僕,期間還倒了飛機,但是即使這樣,也不至於到了渾身散發著臭味,衣服上也有可疑的污漬的地步。
他的媽媽非常驚訝,因為在兒子寄宿的人家,有洗衣機,也有可以花錢就幫他洗衣刷鞋的服務,但是孩子卻變得這麼「髒」。
另一個孩子剛剛高考完,在某次他和父母一起逛一家名牌運動鞋店的時候,因為鞋帶設計的稍微繁複一點,他竟然半天也沒穿上那雙鞋,店員在旁邊笑著說:現在的孩子真是生活能力有點差哈~連鞋帶也系不好。孩子當時沒有發作,但是出了店之後和父母大發雷霆,非常生氣,惱火店員對自己的「嘲笑」…
當類似事件不斷在我耳邊迴響的時候,我從最開始的震驚到後來的習以為常,我發現:很多當代父母對孩子的嬌慣已經深入骨髓,更為可怕的是,他們對此卻渾然不覺。
嬌慣與控制,從來就是一對雙生子,有多嬌慣,就有多控制。在這樣的養育環境下生長的孩子,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問題,但是為這些不恰當的教育方式買單的人,恰恰還是孩子。
今天我想從「家務勞動」這個微小的角度打開一扇窗子,來談一談家庭教育的「那些事」。
1. 嬌慣與控制:註定如影隨形
就像自尊與自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樣,嬌慣與控制,從來也是如影隨形的伴侶。家長對孩子有多少嬌慣,就有多少控制。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嬌慣/控制,都是父母自身人格不完整的必然投射。
包辦替代的溺愛和簡單粗暴的控制,其核心成分都是一樣的。它們都是父母對孩子界限的侵犯,也都無一例外的在孩子身上投注了自己的投射。
核心信念:我不相信你
「將換洗的衣物包括內褲襪子都為孩子準備好放在床頭」,這個行為的潛台詞是:我不相信如果我不給你整理好,你能自己找到合適的更換的衣物。自然,沒有家長會承認自己是這樣想的,但是這種想法來自他們自己的潛意識,這些潛意識會真實的傳導到孩子那裡,並被孩子接收和內化。
父母為什麼會無意識的嬌慣孩子?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投射。我們每個人的人格中都有一個「內在父母」和一個「內在小孩」,前者是我們內化了父母和社會的規則,有點類似於人格維度中的「超我」,而後者則更接近我們的「本我」。
當一個人格發育並不完整的人成為父母之後,他們會不由自主的將自己的內在小孩投注在孩子身上。看似他們在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其實他們是在通過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那個從未被真正滿足的「內在小孩」。
這就是來自父母的自戀。這份自戀,使得父母不去關注孩子真實的需要,而按照自己的臆想去揣測孩子的需要,簡單說,他們活在自己的自戀中。如果媽媽自己總處在不滿足感的心理狀態中,她就會在潛意識裡認為孩子也總是需要無微不至的照顧:因為這種照顧的感覺如此美好,所以她在不知不覺中就享受了這種感覺。
不被相信的孩子就等於是得到了來自權威的「詛咒」,孩子在這種無形當中的暗示之下,變得生活不能自理,他們需要媽媽的照顧,而媽媽也特別滿足於孩子與自己的「共生」——當然是在「惡果」沒有顯露之前。
核心關係:共生
共生簡單說就是「我們是一體的」,與之相反的則是「我們之間是有邊界的」。自戀型的媽媽在潛意識裡將孩子視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她既會對孩子百般溺愛,以滿足自己的自戀,同時也會對孩子百般控制——因為如果孩子做了自己,那就脫離了和自己的共生關係。
在家庭教育中,共生幾乎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是很多家長卻很少能意識到自己在下意識的和孩子保持共生。他們有無數合理化的理由來管理孩子:如果我不管ta寫作業,ta就會偷懶;這個孩子一點也不讓我省心,如果我不提醒ta明天上課要準備的東西,ta就肯定會丟三落四…..
這樣,就把他們與孩子之間的邊界不清的共生關係合理化了。「合理化」本身,也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它用來保護自戀人格的父母,證明自己行為的合理性。
蒙特利梭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愛」與「自由」,但是人格不完整的父母卻無法給到孩子真正的自由,他們認為孩子一旦脫離他們的照顧/管理,孩子就會滑向深淵。這樣做,會直接破壞孩子與外界事物「第一手」的關係和感受,自然,孩子的精神胚胎也就無法正常的發展。
不求不應,當應則應
正確的家庭撫養方式應該是「不求不應,當應則應」,它的意思是,如果孩子不需要家長的時候,家長只需要做一個安靜的觀察者,如果孩子主動發出求救信號時,父母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給到孩子恰當的幫助。
很顯然,對孩子的包辦替代是在孩子沒有提出請求的時候,父母主動送上的照顧,這樣做,剝奪了孩子的感受,就像著名的說法:有一種「冷」是「媽媽覺得你冷」,媽媽的過度照顧,會損害孩子自身對於冷熱的感受,剝奪孩子自主選擇增減衣物的選擇,剝奪孩子獲得自我滿足和自我掌控的機會。
控制也是一樣。其核心是「你必須聽我的」,不管是道德綁架的軟控制,還是簡單粗暴的硬控制,都使孩子不能按照自我真實的願望去生長。坦白說,雖然龍應台的散文金句「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已經傳播到了千家萬戶,但是真正能做到「放手」的父母卻少之寥寥,究其原因,是因為人格完善程度較高的父母,實在是太少了。
所以,放手,就成了一個美好而無法實現的願景。
2 . 看似微不足道的家務,培養的卻是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