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脾,適當吃點鹹味
切須飲食溫軟,不令太飽,時飲粟米溫湯、豆蔻熟水最好。——《千金食治》
季月脾旺,所以是養脾的好時機。飲食上最好選擇一些補脾胃而容易吸收的食物,一定不要給脾太大的負擔。比如可以喝些小米粥,最好是小米米油。
季月(長夏)的五味增減原則是——增咸減甘。長夏土旺,土旺則克腎水,故當強腎以防土來乘水。鹽入腎,能鼓動人的腎氣(還有心氣)。所以,老一輩的人說,吃鹽有力氣,不吃鹽沒力氣,是有道理的。但鹹味不可太過,那是耗瀉腎氣的,會傷腎傷骨。
另外,甘雖補脾,然若過食,亦容易生濕熱,也會阻滯氣機。咸能軟堅,能幫助運化。
有的人一吃甜的就會反酸,這樣的人平日往往多糖少鹽,日久就容易反酸。甜多則脾胃阻滯脹氣,從而胃酸上逆而反酸。胃酸是胃液中分泌的鹽酸,食鹽能增加胃酸的濃度,從而幫助運化。反酸不是胃酸濃度高,而是因為胃酸濃度低。所以,容易反酸的人建議可以適當多吃點鹽的。
另外,我們也可以吃些芳香溫辛之物,以振脾陽,以健脾運。
二、生津,需要兼顧脾陽
夏季解暑,針對暑熱,我們要生津養陰,面對暑濕,我們又要祛濕。但二者有時是矛盾的,滋陰恐助濕,祛濕又恐傷陰。那麼,我們如何讓祛濕儘可能不傷陰,滋陰能不助濕?
飲食下肚的東西要成為有用的津,是需要陽氣來化的。若陽氣不足,則飲食不能化人體所需的精津,而成痰濕。
白豆蔻煮水,是古人解暑常飲之品,芳香化濕、溫脾的同時能發散鬱熱。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解暑並非一味地甘寒生津,必須兼顧脾胃和陽氣。
《遵生八箋》中記載了一個梅子醬的做法:
用黃熟梅十斤,蒸爛去核,將肉秤一下。每斤加鹽三錢,加干紫蘇一兩,乾薑絲二錢,甘草三錢,攪勻,置太陽下大曬,曬紅後收起。用時,加白豆仁、檀香少許,以飴糖調勻,和水服,解暑渴最效。
生津的梅子,輔以諸如紫蘇、姜、豆蔻、檀香這些性溫而又行氣的食材。這個非常值得今之酸梅湯借鑑,現在的不少酸梅湯配方很好喝,但喝完有時會生痰,其實就是平衡得不夠。
三、祛濕,實為調順氣機
盛夏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當令的暑濕之邪是會阻滯氣機的。若氣機郁滯,也易生水濕痰飲,痰濕本身又會反過來郁阻氣機。所以,我們要解決氣機郁滯的問題。
飲食上,可選擇比較平和的清淡和芳香的食材來調順氣機。夏季,我們就常用荷葉、扁豆、薏米、西瓜皮、冬瓜這些芳香化濕或滲淡利濕的食材煲湯或煮粥。如冬瓜薏米老鴨湯、扁豆荷葉粥等,都是消暑祛濕的經典食方。
我們也可以參考粵式煲湯中用的藥材(廣東夏天是非常濕熱的),如常用的雞骨草、五指毛桃、陳皮。像雞骨草清熱利濕,兼能疏肝行氣;五指毛桃有南芪之名,自能補氣,同時補而不滯,以其能行氣;陳皮理氣化痰就更不用說了。
@大家健康 @南方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