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記述】顏面浮腫,目赤痛,腸鳴腹痛,腹水,盜汗,足背腫痛,發熱,熱病汗不出,腹大滿,喜噫,咳逆不止,逆不止,瘧少氣,季肋支滿痛。上述病症,只要艾灸陷谷穴,病情都能緩解!
【陷谷】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陽明胃經。別名陷骨。輸(木)穴。
【腧穴釋義】
陷谷。陷,凹陷之處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聚集之處。本穴物質為沖陽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位處肉之陷處,地部經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定位】
正坐或仰臥位。在足背第2、3跖骨結合部之前可觸及一凹陷,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主治】
腹痛脹滿,腸鳴泄痢,面目浮腫,目赤腫痛,疝氣,足背腫痛等。
【灸法】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配穴】
寒邪內積者,配神闕、公孫;濕熱壅滯者,配陰陵泉、內庭;飲食停滯者,配下脘、梁門;肝鬱氣滯者,配太沖、期門;脾陽不振者,配脾俞、章門;急性腹痛者,配梁丘。
以上圖文可起到有病調理,未病先防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