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伏到來,就意味著酷暑真正地無處不在了。中伏也叫做二伏,指的是夏至過後的第四個庚日,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在這樣高溫悶熱的天氣里,人們的飲食該吃什麼?又該注意什麼?
專家建議應該注意要以清淡為主,因為這時人體的消化液分泌的比較少,胃酸如果分泌過少的話就會導致消化能力下降,因此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除了容易消化之外,同時還能保證人體營養的供給。
此外,中醫上講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麥製品、李子、桃子、橄欖、菠蘿、芹菜等,也可吃些涼拌苦瓜、蓮藕(涼血)、拌芹菜葉(降壓)等。中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在夏季人們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儘量不吃辛辣溫燥食物。還要避免生食冷飲過度導致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
北方(包括東北地區和北京)都是「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南方人入伏時吃的東西不象北方那樣整齊劃一,而是各有不同,略舉一二:上海「頭伏餛飩二伏茶」,杭州「頭伏火腿二伏雞」,南昌「頭伏吃雞二伏鴨」。
二伏吃什麼面?用新小麥磨成麵粉煮湯吃,吃後出一身汗,新糧營養豐富,發汗可以驅病。除了喝熱湯麵,還可以吃過水麵。將煮好的麵條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滷子,不僅刺激食慾,而且「敗心火」。
伏里還可以吃「炒麵」。所謂炒麵,是用鍋將麵粉炒干、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麵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民諺云:「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三伏天裡人的體能消耗較多,須適當補充營養。在燒雞時可適量加入生薑,生薑性溫,可以調節人體在夏季內外溫差,使得人體適應外界環境,起去濕強身的作用。
其實二伏吃鴨比雞更好,因為鴨肉特別適合夏季食用,鴨屬水禽,性寒涼,特別適宜體內有熱、體質虛弱、食欲不振、發熱、大便乾燥和水腫的人,能從鴨肉中獲得夏天急需的蛋白質等營養,而且能防治疾病,老話說得好:「防苦夏,吃吃鴨」。
此外,二伏借茶消暑也是不錯的選擇。專家指出,夏季喝茶不但可以驅暑消夏,還有很多保健效果。茶葉所含的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等多種成分,不但有解除油膩,幫助消化,減肥作用,而且還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夏季最宜喝綠茶,「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一年四季要根據茶的品種來選擇才會達到最佳效果。夏季,以飲綠茶為佳。綠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熱、消暑、解毒、止渴、強心。
喝茶雖好,但也有講究。夏日飲茶尤其要講究科學性,否則對身體有害無益。喝茶最好不要空腹喝,兩餐之間或餐後一兩小時最佳。不要飲用過熱的茶。溫度過高的水,對口腔、咽部、食管及胃的黏膜都會產生燙傷而致充血,久而久之可導致炎症。
本報綜合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