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飯,聽起來像是一款時尚餐飲。特別是在市場的考驗下,撈飯與各色海鮮肉類搭配,產生了許多高端品種,如海參撈飯、魚翅撈飯等,既有炒作噱頭,又有眼球賣點。
殊不知,在很多平常人的記憶中,撈飯曾經不過是普通農家人最不出彩的主食。
山西上黨地區的吃貨會告訴你,撈飯一般在夏天的中午吃。
為什麼呢?因為它營養有加,持久耐消,對於整整一下午都要體力勞動的人來說,中午一碗撈飯可是實打實的能量供給。
他們用的主要材料是小米。先將小米淘過,放入開水的鍋中,煮個六七分熟,撈出放入其他鍋中,然後微火燜制40分鐘~50分鐘即可,粒粒可分,香甜味美!搭上燴菜或涼菜更上口,也可肉炒或雞蛋韭菜炒過,味道更佳。對於挑食的娃兒,媽媽們總是能別出心裁,做出各種撈飯。
而在廣東陽西一些山區,撈飯的煮法,是將大米放水中煮開,用竹器撈上來,放入甑子中蒸熟。這就是傳說中的「笊籬撈飯」,據說味甘淡,去火,好入口。米湯還可當茶飲,也可以用來拌菜,營養不外流。
笊籬撈飯可是個技術活。
土灶台上,笊籬一旋一停,藉助浮力讓飯隨著水流進入囊中。有經驗的老輩們,左三圈右三圈,來回攪拌之後,再將撈起的飯擱著鍋沿抖三抖,偶爾還在籬柄上敲幾下,好讓米粒內的湯水儘快瀝干。這一連串動作,嫻熟而有韻律,才是「撈」的神韻。
之後,用灶里留有餘溫的柴火灰燼,慢慢將撈飯蒸熟。直到中午人們勞作回來,打開鍋蓋享用這飄香四溢鬆軟米粒。鍋內沒撈盡的米粒,也早已熬成了稀粥。暑意正濃的炎炎午後,這就是最受歡迎的「清涼飲料」。
胡適先生1923年7月14日在給他二哥的一封信里,提到了家鄉的「笊籬撈飯」,說到「男的吃乾飯,女的吃稀粥」,頗有幾分不平等的意味。實際上,大人因為要干體力活才吃米飯,婦女小孩吃粥也好消化,而且今天看來,真正營養的是粥啊。
從這個意義上,撈飯分乾濕兩種,如今卻成就了現代高檔酒樓里的新式撈飯。
「高檔食材」搭配「官府濃湯」,出來的黃金撈飯確實是從湯里去撈飯。當然撈的不只是飯,還有杏鮑菇丁、紅腰豆、木耳、炸米、小肉丸等,樣樣都能登上大雅之堂。
「撈」甚至進軍了更多領域,像大熱的水果撈,可以按照水果的品相,以及搭配的酸奶、冰淇淋種類,調製出迥異的口味。一份甜品,吃出了水果的小情調,還能美滋滋地享受一下健康飲品的口感,這種誘惑怎麼抵擋?
只有傳統干撈飯依然是飯的天下。不管是大米飯,還是改良後的苦蕎麥飯、苞谷飯,意在迎合三高食客和正在減肥的愛美之人,讓主食不再被人嫌棄。但遺憾的是,誕生於簡樸農家的撈飯在煤氣灶、電飯煲盛行的今天,不得不漸漸淡出萬家煙火,成為很多人舌尖上的回憶。
這個回憶,撈飯餐廳怕是只能尋回一些碎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