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兒不少人都把老北京小吃「豆腐腦」和「老豆腐」混為一談,但實際上這倆就是名字相似,根本不是一回事兒。小早今兒就跟您聊聊,「豆腐腦兒」和「老豆腐」究竟有啥區別。
您猜猜哪邊兒是豆腐腦?
做法相似,但不同
作為老北京小吃,豆腐腦和老豆腐在老北京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如何而來,沒有考證。不過豆腐腦和老豆腐都是以黃豆為原料,將黃豆發好後再磨成漿,濾去豆渣燒開後,就成了豆漿。
要想把這豆漿變成豆腐腦或老豆腐,關鍵的一道工序,就是所謂的「點鹵」,就是在滾熱的豆漿里點上滷水使其凝固。
豆腐腦和老豆腐之所以不同,區別就在這「點鹵」所用的 「凝固劑」的原料上。豆腐腦是用「石膏」點鹵,(食用石膏)凝固後的豆漿質地細嫩,頗似白花花的「腦漿」,這大概就是稱之「豆腐腦」的原因。
老豆腐而用「鹽滷」點鹵,(氯化鎂結晶所形成的鹵塊,是制豆腐常用的凝固劑)凝固後質地老韌,頗似豆腐,所以稱之「老豆腐」。
吃豆腐腦,必須澆上「滷汁兒」後食用。這滷汁兒有回、漢民之分。回民做的鹵又有葷素之別。葷的是以羊肉,口蘑等為主。素的以黃花菜,木耳,麵筋等為主料,其口味濃中透著鮮。
漢民做的鹵就以口蘑,肥瘦豬肉片兒,黃醬,黃花菜,木耳,大料煮好勾水澱粉,加生抽而成。一般賣豆腐腦的鋪子兒,還備有蒜汁兒等,各人根據自己口味兒選擇放什麼。
「老豆腐」澆的是多種調料。一般有韭菜花兒、蔥末、醬油、辣椒油、油炸黃豆、香菜末、和好的咸芝麻醬等。在點上幾滴香油就更好吃了。
吃法相似, 但「吃」、「喝」也不相同
北京人吃豆腐腦,講究用勺子靠邊一勺一勺蒯著吃,若是一頓攪和,就會把滷汁攪泄,連蒜汁、辣椒油也都亂了味,這樣就嘗不出豆腐腦原有的滋味了。
豆腐腦 糖油餅標配;如同豆汁 焦圈、炒肝 包子的黃金組合一樣,老北京人吃豆腐腦,標配就是糖油餅。剛出鍋的糖油餅外焦里嫩,一口咬下去,外面的糖衣嘎嘣脆,裡面的餅心卻是軟乎乎,還冒著絲絲熱氣兒。
油餅就豆腐腦,或是直接掰成小塊泡在豆腐腦里,裹著厚重的滷汁,勁道可口,舒坦極了!
老豆腐比較老,所以有不少賣苦力的工人喜歡喝老豆腐。
老舍先生的小說《駱駝祥子》中,就有描述書中主人公「祥子」喝老豆腐的情節:
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橋頭吃了碗老豆腐: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熱的雪白的豆腐一燙,發出點頂香美的味兒,香得使祥子要閉住氣;捧著碗,看著那深綠的韭菜末兒,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燙開一條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兩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濕透了褲腰。半閉著眼,把碗遞出去:「再來一碗!」
現在在北京城裡能喝上一碗正宗「老豆腐」的地方不多了。
如今一碗普普通通的豆腐腦、老豆腐,全國各個地方的叫法不一、吃法也不一。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吃法。比如,較有名的山西人的胡辣湯豆腐腦。天津的滷子鮮香濃稠的豆腐腦等。
「奇葩」早餐:山西胡辣湯配豆腐腦
山西的豆腐腦兒老豆腐在製作吃法上以「打滷」見長,是用糖餳起色,加火燒開後,加入濕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絲,醬油,再加入海米、海帶絲、金針、韭菜丁、胡椒粉,淋點芝麻香油,濃香無比,蔥鹽椒調味。
其色澤金紅透亮,質微稠,做成胡辣湯。然後把湯當做了鹵澆在豆腐腦上面。搭配雞蛋餅、油餅、油條、包子等等這就是山西人喜愛的早餐。山西人的叫法是;「豆腐腦兒老豆腐」,現在這種吃法也很火。
天津吃豆腐腦講究多
天津的豆腐腦有著自己的特色,對食材的極致追求,上好的黃豆經浸泡,用石磨研磨成豆漿,燒開後加入石膏鹵點成滑嫩的豆腐。天津早餐鋪子幾乎都有豆腐腦的身影,天津豆腐腦的精髓在於制鹵。
無論回族還是漢族,均為葷鹵,大多都使用肥雞熬湯。再用大料、桂皮、蔥姜米熗鍋,倒入雞湯,加精鹽和醬油,放入黑木耳、黃花菜、香菇丁,飛入雞蛋液,水澱粉勾芡成鹵。鹵呈醬紅色,不澥不坨,這才稱得上是合格的滷子。
滷子鮮香濃稠,伴以芝麻醬和各種香料拌成的醬汁,再加蒜汁辣椒油提味,整體味道非常的濃郁,與芝麻油酥燒餅簡直是絕配!
老北京人見面習慣問一句:「您吃了嗎?」既是禮貌,也是對吃的重視。一日三餐,早上的一頓,更是得用心。包子、炒肝、豆汁、焦圈、油條、豆漿,還有各式各樣的燒餅,無一不包含著北京人對美食的熱愛。
當然,還有那一碗人人都愛的豆腐腦和老豆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