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八月份,是雲南野生菌的季節。雲南複雜的地形地貌,多種多樣的森林形態、土壤種類和氣候條件,種類繁多的野生菌生長在雲南每一座山林。雲南食用菌約有250種,占全世界食用菌種類的一半,中國食用菌種類的三分之二。從名貴的松茸、松露、雞樅、乾巴菌到家常的青頭菌、見手青、牛肝菌……不同的菌子有著不同的香味,並且大多數不能人工種植。野生菌富含維生素與優質蛋白,是天然綠色食品。各種不同形狀的菌子之中,隱藏著雲南味覺上的秘密。各種不同形狀的野生菌,無不隱含著雲南的山山水水、一溝一壑。
白蔥牛肝菌
又下過了一場雨,曲靖寥廓山上撿菌子的人多了起來。許多人都是起大早上山拿著一個塑料袋,找一根木棒,在樹底下仔細翻找。馮明今年60多歲,他一個早上撿了半斤多菌子,品種很多,有青頭菌、牛肝菌,也有老人頭和見手青。他說:「這些菌子夠中午做上一道菜了。」
曲靖餐飲美食協會秘書長毛加偉則說,寥廓山上的菌子不多了,這裡現在成了公園,每天都有上萬人來這裡鍛鍊身體,「好一點的菌子留不到現在」。
黃牛肝
對一個雲南人來說,上山找菌子往往是從小就自然掌握的技能。劉佳是楚雄州南華縣人,那裡被稱為「中國野生菌之鄉」,采菌子是每一個當地人都熟稔於心的活計。
找菌子需要一些技巧,劉佳從小就上山采菌子,知道哪座山坡上有菌子,菌子就如同老朋友,去年在這裡長了,如果沒有人為破壞,今年還會長在這裡。松樹下面往往能見到松茸、青頭菌,麻栗樹下經常有牛肝菌,而乾巴菌往往長在腐殖土裡,黑黑的,有點皺巴,眼神不好的話很容易錯過去。乾巴菌是當地人最喜歡的一種菌子,香氣霸道且持久,適合與辣椒一起炒。
羊肚菌
許多野生菌無法人工培育,比如松茸。采松茸是個苦活計,有時候忙活一整天,也采不到一個不錯的松茸。許多人上山之前都會在山腳下祭拜山神,以祈求好運。每個采菌人心中都有一幅地圖,知道哪裡大概能採到松茸。而我們儘管早早上山,踩著泥濘的小路走了幾個小時,也沒能見到一朵松茸。松茸在日本被視為頂級食材,然而在雲南當地人口感中,這種菌子卻並不討巧。人們更喜歡的是牛肝菌、見手青和雞樅菌。
松茸
雞樅菌往往與白螞蟻共生。劉佳解釋說,螞蟻要吃菌絲體,雞樅要靠螞蟻的分泌物生長,有螞蟻窩的地方往往有雞樅菌。采雞樅菌不能用鐵器,只能用木棒小心地撬松泥土,再小心地拔出肥嫩的雞樅,以免破壞菌種菌絲。第二年雨季,這裡的雞樅菌將再次與采菌人相遇。
獨雞樅
雞樅菌大體分為獨雞樅和窩雞樅。一窩只生一朵的就是獨雞樅,也被稱為獨腳雞樅,每年七八月份最為集中,根可以有胳膊那麼粗;窩雞樅則是一窩生出一叢雞樅,一出就是一片,一次可以採摘幾公斤。劉佳說,采雞樅菌除了技巧還需要運氣:「你知道那個山坡上長著雞樅,想著今年去采,可去的時候雞樅還沒有完全長開,於是每天來看,心急地等著它長大一點。可是等真的長大了,你再來采,見到的可能只是別人采完剩下的痕跡。」
窩雞樅
在菌子季,雲南每一座山上都有采菌人,他們清早踏著露水上山,走幾十里的山路,背著竹筐,細細地在山林中尋找。學者馮至在西南林業大學教書時曾在昆明楊家山林場居住,他寫下了上世紀四十年代人們采菌子的情景:「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陽出來一蒸發,草間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紅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還有一種褐色的,放在水裡即變成藍色。我們望著對面的山上,人人踏著潮濕,在草叢裡,樹根處,低頭尋找新鮮的菌子。」
如今,許多年過去了,菌子依然年年生長,采菌子的人依然年年上山,按照最傳統的方式采菌子。採下來的菌子,很快就會出現在當地大大小小的市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