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焦慮的人是誰?
當然是孩子的家長。
孩子的成長可是一件大事,如果不能處理好、安排好,那對未來的影響可是非常大的。但是,孩子的成長是一件非常不穩定的事情,家長們既希望孩子能獲得幸福人生,又希望孩子能夠事業有成。
但是,現在仍然有許多事業有成,但仍然不幸福的人。
這是為什麼?
在我們身邊有孩子的家庭總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
家裡的孩子馬上就要一歲了,已經能說出來幾個詞,孩子的爸爸媽媽馬上就開始教孩子識字,每天用大量的時間翻識字卡,不僅有英文,甚至英文也要學,於此同時數數也要開始鍛鍊。
等到孩子兩歲的時候,能說出來連貫的話了,父母立刻就把唐詩宋詞九九乘法表安排上。力求讓自己的孩子達到兩歲識千字,三歲背唐詩,不到上幼兒園的年齡要讓孩子把小學的內容都學完。
等孩子真正上學之後就更忙了,各種補課班都安排上,就連旅遊的時候,孩子也不玩,也不看風景,帶著一個小本記筆記。
家長想讓孩子把一切的時間都用在長知識上,所以一切與學習無關的事情都不讓做。
家長認為這樣是為了讓孩子能夠記住所有的知識,增長智力,開拓眼界。這是為了在日後擁有幸福生活必須做的事情。
很多家長的想發都是如此——小時候增長知識,長大後增長財富,如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一個人想要獲得一生的幸福,不單單是財富所帶來的幸福條件,還要擁有體驗幸福感受的素質。
我相信我們的身邊有很多毫無生活趣味的人,他們看電影是為了吃爆米花,聽音樂會是為了與身邊人聊天,從來不欣賞美術,沒有任何生活情趣,甚至還會冷嘲熱諷其他人的愛好。
這樣的人,他們的生活幸福嗎?
並不幸福。
因為他們感受不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而這樣的人缺乏體驗幸福感受的素質。
這種缺乏並不是先天造成的,而是感性素質沒有在後天得到發展。
什麼是感性素質?
「感性能力」是視、聽、味、嗅、觸、情緒、情感等所有人的感覺能力的總稱。
「感性」是與「理性」並列的學術概念。
如果孩子在幼年的時候,沒有得到充分的感性素質訓練,那麼在長大成人之後,就會成為無法感受幸福的人。
因為一個細膩、敏感、感覺豐富的人的生活,遠遠比一個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的生活質量高得多。
中國有許多值得遊覽的景區,隨口就能想到的就有桂林的山水,泰山的日出。但是當我們前往景點的時候,總會發現這樣一群人。他們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 景點就拍照。等到回去之後除了手機里的照片,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缺乏感性素質的人,是沒有辦法體會到生活美好的狀態的。
而且,缺乏感性素質,會讓人無法追求更高級的美感,轉而去追求簡單快捷的刺激。
還有這麼一句話,感性素質低的人的審美是什麼狀態?
唱歌只要音調高就是好,全然體會不到音樂中的情感。
畫畫只要畫的像就是好,也理解不了畫面中透露的感受。
文章只要辭藻華麗就是好,經典作品根本難以入眼。
沒有感性能力,自然感覺不到文藝作品中的美。更可怕的是,連生活中的髒亂差也感受不到。
所以,擁有感性素質是體驗幸福生活的前提!
而感性素質的培養,需要從小接受藝術教育。
而在所有藝術教育之中,音樂教育是最適合的。
因為孩子在被迫學習漢字,背唐詩宋詞的過程中,他只是單純的重複,並不能理解詩句中的含義。而且,唐詩宋詞中包含的感情與感受,都是詩人的人生經歷的濃縮,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怎麼可能理解。
而美術作品,雖然擁有豐富的色彩,但是其內涵仍然與詩詞無意。比如讓一個小孩子看《星空》,他只能看到一團一團的色彩,但不能更深層次的體會。
但是音樂則不同。
在人類還沒有漢字和圖畫出現的時候,音樂就已經誕生了。這種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它表達的內涵並不需要人生經歷就能體會。
孩子不會跟隨背誦詩詞的聲音翩翩起舞,但是會跟隨聽到的音樂擺動身體。
這樣的藝術形式,在先天上更適合孩子體驗。
藉由音樂教育而培養孩子的感性素質,讓孩子獲得一生的幸福,是每一位家長應該掌握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