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之前看《爸爸回來了》,可愛的嗯哼大王給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他那雙大大的眼睛,呆萌的性格簡直把我萌化了。當時還沒有寶寶但是已經在備孕的我覺得生個這麼萌萌噠孩子簡直是完美。而且還是個小暖男。
然而萌娃再萌,偶爾也會因為一些小事鬧脾氣,開始的時候我也特別不理解,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會有這麼多問題和情緒。直到我們家的孩子也開始有了類似的狀況:
比如:
他開始喜歡說不,有很多不喜歡的東西,對自己的東西有執念,而且不願意分享;
他的自己的某些物品必須放在固定的位置,爸爸媽媽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必須是固定的姿勢;
看動畫片有幾個是每次必看的,如果不看到是不能關電視的。
爸爸媽媽如果無法滿足他的要求會生氣,會哭。
如果對他說話語氣比較重或者不小心沖他吼了一下,會自己趴在地上生氣。
慢慢的才了解到這個是進入了孩子成長的第一個叛逆期,基本上是在2歲前後。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希望能控制一些東西,開始有了物權意識。但是,更多的情況下他們的表達能力並沒有同步更上,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準確表達,常常會導致情緒失控。
面對這些狀況,家長首先應該有正確的認識,認識到這個時間段孩子的這些情緒和狀況是正常的,同時了解這些狀況產生的原因。
首先是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通過說「不」,讓大家了解到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情緒,而且自己已經開始長大了。
其次,受孩子自身語言表達能力和大腦思維發展的局限性,他們的表達可能並不能讓父母完全了解,甚至會出現南轅北轍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情緒就會爆發,但是又不會與語言表達,只能通過鬧脾氣等方式來告訴父母。
第三,有時候他們可能只是在玩。他想要通過這種方式去獲得父母的關注和理解。
那麼,遇到這樣的情況作為父母該如何去做呢?
在慢慢理解孩子的情緒的過程當中,我也慢慢的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1、多給與孩子理解與尊重:理解這個狀態是正常的,孩子需要時間去成長,去學會表達,去理清自己的思維。只要不是原則性的或者危險的行為,儘量順從,不正面對抗,讓孩子的敏感期自然過去。
2、給與孩子發泄的時間和空間。現在我會告訴他,如果感到不高興、生氣的時候,可以去到他自己的遊戲區,不管是躺著還是趴著,可以自己發泄5分鐘。5分鐘過後我會去抱起他,讓他表達出來剛才自己的感覺是什麼?用同理心幫孩子理清自己的感受,告訴他們遇到這種事情怎麼樣處理會感受比較好。
3、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切忌硬碰硬。我們家的孩子比較喜歡我用鼓勵的語氣跟他說話。比如他想要干一件事情,如果我用「不許」的方式告訴他,那麼多半是沒有用的,給她另外的選擇,做另外一件事情好不好?或者同時給她兩個選擇,同時用比較誇張的語氣去吸引他。
4、父母一般每天工作比較忙碌,也會有很多壓力,多自我調節,學會自我管理,不要將自己的情緒傳達並影響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的成長叛逆期可能面臨的狀況都不一樣,作為父母,多給予孩子關注,了解孩子這個時間段的特點,尋求合適的解決方式,才能順利度過第一個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