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秀美宜居的方向,綠色伴著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一起生長,鹽鹼之城終於披上綠裝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但高質量發展仍在探索路上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萬里黃河,從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奔流而下,輾轉5464公里,在入海之處沖積出一片土地——黃河三角洲,造就了東營這座城市。
行進在東營市區通往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路上,車窗外一馬平川,濕地隨處可見。越近保護區,濕地面積越大。約莫一小時後遠遠便看到了「十大齊魯文化新地標」之一的遠望樓。樓的旁邊,「黃河入海口」幾個大字尤為醒目。從此處乘船再向大海方向行進十餘公里,眼前就是一片汪洋了。河海「黃藍交匯」的壯麗奇觀綿延數十公里。
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片土地的神奇。已在這裡工作了32年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委員、工會主席呂卷章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黃河含沙量較大時,年均來沙量達到16億噸。這些泥沙中30%進入到深海,40%停留在淺海,剩下的則形成新的國土。「每年新增土地達到3萬畝,平均每天新增一個足球場的面積。」
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由此成為這裡的標籤之一。與之相伴的還有石油之城、鹽鹼之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一系列獨特名片。東營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從誕生之日起就在這些「名片」劃定的邊界裡,找尋出路,拓展空間。回顧其成立以來的歷程,向著秀美宜居的方向,綠色伴著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一起生長,鹽鹼之城終於披上綠裝。而作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中心區的東營,保護與發展的探索仍在路上。
呵護共和國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
東營市擁有413公里海岸線,1200平方公里灘塗,濕地資源豐富,境內淺海、陸地、湖泊濕地資源4580平方公里,濕地率達41.58%。黃河從這裡流入渤海,使得這裡擁有河海交匯、新生濕地、野生鳥類三大世界級旅遊資源,造就了「河黃海藍」的獨特景觀。在保護區內的相關區域,車行處,不時驚起一灘鷗鷺。
據了解,保護區面積1530平方公里,占東營市面積的六分之一以上,相當於21萬個標準足球場大小,是我國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
依託這一片濕地的特殊資源,保護區建立了鳥類科普園。呂卷章指著科普園內的鳥一一向記者介紹。每一種鳥的特色、習性等,他都如數家珍。一些鳥還是他一手救治。在不遠處的鳥類博物館裡,視頻實時關注著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的動向。展廳內則陳列了包含珍稀鳥類標本在內的1400餘件標本物。
呂卷章1987年到東營市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工作。「那時看到這裡鳥很多,就覺得應該建立一個鳥類保護區,於是準備取名為東營丹頂鶴保護區。」呂卷章說,後有專家認為,光保護一種鳥不對,於是改名為東營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
1990年10月,東營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1991年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國務院批覆為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以保護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濕地自然保護區。
作為退海之地,黃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區成陸時間短,土地鹽鹼、植被少,生態環境脆弱。只有黃河水豐沙足,才能一步步逼退海浪對土地的侵蝕;而當黃河水沙量不足或斷流時,大海則寸寸緊逼,蠶食著新生、脆弱的土地。
面對高鹽鹼的新生地,智慧的黃河口人民引入黃河水「壓鹼」,充裕的淡水使得鹽鹼水不再向上滲透,土壤鹽鹼度走低,濕地生態漸趨平衡。
自2010年開始,當地連續實施了刁口河流路生態調水工程,年均調水3000萬立方,黃河故道斷流34年後重新實現全線恢復過水,有效改善了刁口河流路兩側的生態環境。
這些努力換來了顯著的成效。越來越多珍稀鳥類開始眷戀黃河口濕地。保護區鳥類種類已由2000年的283種增加到現在的368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由9種增加到12種,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由41種增加到51種。全球有東方白鸛4000餘只,這裡累計繁殖超過1300隻;這裡的黑嘴鷗達4000多隻,僅次於遼寧盤錦。東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東方白鸛之鄉」「中國黑嘴鷗之鄉」。保護區內,東方白鸛在電線桿上高高挺立。喜好高處,且高壓線又能提供保護,東方白鸛把巢築在了一樁樁電線桿子上。
當地還專門搭建了高10米、頂端焊有「井」字形鐵架的人工招引杆,供東方白鸛「安家」。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東方白鸛這一瀕危種群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家園。
據介紹,全世界有8條鳥類遷徙路線,其中兩條經過東營。每到遷徙季,600餘萬隻鳥會在東營捕食、棲息、翱翔,因此這裡也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在山東省東營市觀鳥協會會長郭建三眼中,環境好不好,鳥類比人類更有說服力。「我們常說好的環境必須要有『鳥語花香』,『花香』好實現,但只有生態環境過硬,才能聽得見『鳥語』。」
對於保護區的設立,東營多位幹部坦言,保護區成立時正值勝利油田的豐產期,劃定保護區域,關停相關生產設施後,也給當地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當時感覺是真的很疼。」當地一位領導幹部說。
目前,勝利油田還有部分開採平台位於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內。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規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內禁止一切生產活動,實驗區在取得環保手續後可以生產,但不允許新建任何生產設施。「我們已經確定,剩下的158處生產設施,兩年內全部清退。」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劉清濱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
本刊記者從中石化官網上查詢到2018年6月的一篇文章顯示,勝利油田退出位於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內的生產設施,將減少年產原油近30萬噸,按約70美元/桶折算,年產值達10億元。
這是東營落實生態優先戰略毅然作出的抉擇。
鹽鹼之城的綠色執念
東營因油立市。這裡集中了我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85%的產量和80%的石油地質儲量,是中國重要的石油基地。為適應勝利油田發展和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的需要,東營市於1983年10月掛牌成立。
對於這座有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一系列榮譽稱號的城市來說,荒原的記憶並不遙遠。調研中,帶給東營深深觸動的一個小小片段為當地幹部多次提及。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山東省一家電視台的綜藝節目中,節目主持人提出一個問題:「我省沒有樹的城市是哪裡?」一位現場觀眾搶答:「東營!」「完全正確!加十分。」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相比於幾十年前「雨天水汪汪,晴天白茫茫,兔子不拉屎,雁過不留聲」的鹽鹼灘,東營當時的生態環境建設已有了很大改觀,但這無意間的問答,把東營的環境現狀推到了全省面前,給油城人帶來巨大震撼。
綠色成為這座鹽鹼之城深切的渴望。在貧瘠荒涼的鹽鹼灘塗上種樹並不容易。曾擔任東營市林業局副局長的喬來秋告訴本刊記者,因為缺樹,所以盼樹。東營種活一棵樹很難:挖深坑,鋪鹼管,鋪沙石稻草隔鹼,貼隔離膜防鹽鹼滲透,再用運來的土壤填坑埋樹,所下的力氣要比一般城市多上好幾倍,但東營的林業建設一直在前進。
「有時人們來這裡常疑惑地都上霜了?其實這不是霜,因為這片土地鹽鹼度非常高,所以地上看起來白花花的。」東營市河口區林業部門人士曾對到這裡採訪的記者說。當地多位幹部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上世紀80年代,東營的電線桿子比樹還多。回憶起東營市委市政府大樓剛建設時的四周環境,東營市區域發展戰略推進辦公室規劃與政策處處長邵傑光說:「鹼得呱呱的,寸草不生。」
「油洲 綠洲」成為當地發展的不懈追求。如今,東營市中心城綠化覆蓋率42.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5平方米,景觀大道串聯生態公園、街頭遊園連接居住小區,呈現出「濕地在城中、城在濕地中」的鮮明特色。寬闊的大街上,道路林帶色彩層疊,宛若流動畫廊。清風湖和明月湖公園裡,樹木吐綠,花團錦簇。清風、明月為人們的生活添了一份恬靜與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