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版「菁童·易推」來了 兒童應對挫折的「回彈力」來自哪裡

作者:CUP       2019-05-29 22:29:32


每個兒童的成長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家庭、社會、疾病等,都會在兒童身上施加影響。為何有些在困境中成長起來的兒童,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美好發展之路?這取決於他們應對挫折的能力。而這一能力很可能來自他們生命中的 「一個人」。這「至少一個人」與孩子之間的持續互動,成為孩子在逆境中成長的動力。

升級版「菁童·易推」來了  兒童應對挫折的「回彈力」來自哪裡

哪怕一個不起眼的人,每天只有5秒或者10秒與兒童互動,只要持續多年,也會成為兒童成長中的動力

過去十多年,我們研究了不同年齡、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和青少年,其中也包括孤殘兒童。對於這樣一個龐大的、跨越不同背景的群體,他們有什麼共同需要?我們又能賦予他們什麼,來幫助其更好地發展呢?

也許已經有不少研究和數據可以回答這些問題。但我們的研究並非從數據出發,而是直接進入到兒童及青少年的不同生活場景,通過大量的拍攝,聚焦兒童與周圍人的互動,來觀察兒童的需要究竟是什麼,以及如何滿足他們的需要。

升級版「菁童·易推」來了  兒童應對挫折的「回彈力」來自哪裡

我們發現,成年人與兒童之間的持續正向互動,以及兒童的教育者和主要養育人之間的良好互動,對於孩子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兒童自從出生後,每天都會與很多人產生聯繫,哪些人會對兒童的成長起到推動作用呢?很多時候,答案往往出乎我們的意料。

一位美國兒童發展專家曾說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成分。即便每天只有幾秒鐘的互動,也很重要。因為這種互動,即便是大風吹亂我們的生活,即便使我們彎腰,但也不會使我們折斷。」

過去十多年,我們一直在尋找、觀察,什麼樣的人以及什麼樣的互動,可以成為孩子成長中的「回彈力」。在資源貧乏的街頭,在加州勞工聚居區,在紐約聾啞學校和兒童醫院,抑或是加拿大北部的青少年臨時居留所……不同逆境場景下,都能找到孩子身邊的「至少一個人」嗎?他們究竟是誰?

於是我們做了一項長達十年的實驗,在匹茲堡街口的紅綠燈處,觀察參與交通管制的大媽。整個匹茲堡市共有120多位交通協管大媽,在每天上學和放學的這段時間,她們會站在這些紅綠燈路口,維持交通秩序。

我們拍攝這些大媽們每天的工作場景,以及她們和孩子的互動,並進行跟蹤分析。從拍攝的視頻來看,大媽們在每個孩子過馬路的時候,都會和孩子聊上幾句。從聊天的內容來看,大媽們熟悉每一個孩子的生活及特點,甚至熟悉他們的家庭,因為這些孩子的父母基本上也都在這個街區長大,有些街區還是非常貧窮、落後的地區。而從互動的方式來看,和我們傳統概念中的互動不同,大媽每次與孩子只有五秒左右的互動時間,一天下來最多十秒鐘時間。

那麼,這樣一個大媽除了維護交通安全以外,對兒童的發展有意義嗎?從對兒童的跟蹤調查和訪談來看,這個大媽對他們往往產生了一種心理上的支持。根據兒童發展回彈力研究,當孩子在逆境中長大時,往往會有很多心理上的缺陷。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兒童在發展中出現了應對挫折的回彈力,使得他們即便經歷逆境,依然能夠身心健康地繼續成長。

跨國界的研究顯示,成長中有「回彈力」的孩子,在他的生命中,至少有一個人和他之間具有持久性的關係。在我們這項研究中,大媽某種程度上就承擔了那「一個人」的作用。

調查還發現,與孩子有持久性關係的人越多越好。如果低於一個,兒童的回彈力就會受到很大損失;而即便這個「固定的人」每天與兒童的接觸只有五秒、十秒的時間,也能夠成為兒童發展的動力之一。

高質量的早教機構里,工作人員有時候承擔了那「一個人」的作用,他們也許可以通過本能,而非各種培訓來關注孩子的需求

基於這一認識,我們發現了另一個涉及所有兒童工作的答案,即對兒童服務機構的評估標準。

當家長為孩子尋找早教機構或者托育機構時,總希望找到高質量的機構。而所謂的高質量,在我們心目中往往是指有著較好的硬體條件和師資資源,甚至老師必須具有高學歷。在科研和評估上,往往也是資源越高級,機構質量越高。

升級版「菁童·易推」來了  兒童應對挫折的「回彈力」來自哪裡

而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對質量產生影響的,往往是機構中那個成為兒童身邊「一個人」的因素。高質量的兒童工作可能在高資源的地方,也可能在低資源的地方。很多高資源的地方,質量未必好。

一系列大規模科研評估顯示,美國只有少數早教機構是高質量的,比例約為9%。但去年哈佛大學對全美家長進行調查卻發現,近90%的家長對孩子的早教機構表示很滿意。如果問及為什麼,家長總是說,感覺自己把孩子留在那裡一整天也很放心,因為那裡有一個和藹的人、可靠的人。這恰恰呼應了「一個人」的說法。

同樣的例子,也能說明質量高低與資源高低並不完全一致。八年前,我曾去山東膠州的一個村莊考察,這裡後來成為我們每年都會去學習的地方。

那是一個寄養村,青島兒童福利院把大批孤殘兒童寄養在村民家裡。整個村莊和普通農村一樣,800多戶人家,最多的時候有200多個寄養兒童。村裡為此重建了寄養兒童學校和康復學校。

在那樣的鄉村不可能有什麼特教畢業生,農民出身的老師很多都是初中畢業,也沒有經過什麼專業培訓,並非傳統概念的專業人士。觀察他們平時陪伴寄養兒童時所做的遊戲,也都很簡單、自然,沒有高級的教具,都是些土辦法、土遊戲。

當時我拍下了視頻,回到美國後找到了一位兒童早期干預專家,我的老師格洛克教授,並把「老師」和孩子的交流翻譯成英文字幕給她看。這位專家是美國早期干預手冊的主編,亦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殘障兒童康復專家。

當她看了山東這個村莊的視頻後大為讚賞,她說工作人員從事著非常專業的小組康復工作,並且在工作中體現了對兒童的尊重,「我們的本科畢業生甚至研究生,可能都比不上他們。」

兒童工作就像牙膏,什麼是牙膏中必不可少的活性成分?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所有牙膏中都有一種活性成分氟化鈉,如果把兒童工作比喻成牙膏,那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好比是氟化鈉。

互動關係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活成長。雖然那些鄉村保育員缺少學術背景,但他們與孩子間的有效互動,為兒童營造了一個適宜成長的環境。

升級版「菁童·易推」來了  兒童應對挫折的「回彈力」來自哪裡

其實不論是兒童的學習還是成長,其動力都來源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至於什麼才是良好的、適合兒童成長的關係,有一些簡單的標準可以遵循,這些標準可以用於我們對兒童服務機構的考察,用於對兒童工作的評估,甚至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

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標準就是回應——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重要細節就是回應。成人與兒童之間的互動有三種模式:一種模式是互動內容和方向被成年人或兒童單方面所占有,另一方不配合;還有一種是成人或者兒童單方面在做,另一方面在配合和服從;最好的模式就是雙方都在發起互動,並且也在互相回應。

可以說,兒童對回應的需要與對溫飽的需要同等重要,即使是最簡單的互動也是兒童的本能需要。當兒童發自本能地發起互動,並且我們也給予兒童本能的回應時,這是一種比較好的有益於兒童成長的互動。正是持續的回應和互動,使兒童感受到自己身邊存在著「一個人」。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默契的溝通,都需要回應。

除了回應,良好的互動還包括融合和學習。融合指的是,兒童身邊的人是否能夠幫助他或她融入其他孩子中,並觀察和幫助兒童與其他兒童合作,當兒童身邊的人看到孩子被忽略,是否有一種本能幫助他們融入。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美國《父母》雜誌載文:如何教孩子學會分享,這篇文章給你答案


日本9.4分兒童短片:每天10分鐘,培養終身受益的思維方式!


說起小米,你只知道它養胃嗎?


親子溝通中7種最傷孩子的方式


如果不想讓孩子太自私,最好不要強迫他分享東西給別人


家長注意!!!能讓孩子能力飛速發展的「敏感期」你了解嗎?


推薦10部好看的英語啟蒙動畫片


2-7歲孩子「害怕清單」來了,娃娃總說害怕,你的回答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