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想讓孩子太自私,最好不要強迫他分享東西給別人

作者:CUP       2019-05-29 22:26:08


如果不想讓孩子太自私,最好不要強迫他分享東西給別人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寶寶拿了玩具出去玩,其他的寶寶也想玩,於是寶寶的家長就會說,「寶貝要學會分享,大家一起玩吧」。有的時候儘管寶寶不願意,家長還是會把玩具拿走借給其他的孩子玩。如果有的寶寶不高興,家長還會說:「你個小氣鬼」。

分享,是現在經常會聊到的話題,而教育寶寶分享,是希望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集體,與其他人更好地交往,這是一種很關鍵的社交能力。

其實,在聊分享這件事之前,我們應該先明白,寶寶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於物品所屬的認知程度。

通常來講,3歲以前的寶寶是很難理解分享這一概念的。在他們的意識里,我玩的東西就是我的;我想要的也是我的。只要我覺得那個是我的,它就是我的!

在這個階段,家長最好不要強行讓孩子分享,特別是他正在玩的東西,孩子是無法理解這種行為的,這種「被分享」只會讓孩子覺得委屈又無助。

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做的其實是以身作則。觀察和模仿是孩子的一個重要學習方式,父母把好吃的、好玩的跟孩子分享,或者鼓勵孩子把好吃的分給家長,並且欣然接受,這是很好的言傳身教。

有些父母喜歡逗孩子,向孩子要了東西之後又還給他,這種做法會讓孩子很困惑或者產生誤解。時間長了,他們會以為,分享只是一種形式,並不願意真正把東西分享給別人。

在這個階段,要幫助孩子理解什麼是他的東西,尊重他們對這些物品的所有權,這很重要。只有明白了「我的」的這個概念,並且讓他們對自己的東西能夠做主,這樣才能夠學會主動分享。

另外,分享的前提條件應該是自我滿足。我家晚上吃水果的時候,一盤水果大家一起吃,陽寶是很願意和爸爸媽媽你一塊我一塊,一起吃水果的。可是當最後只剩下一兩塊的時候,她就會開始安排,這塊是爸爸的,這塊是媽媽的,這幾塊是我的。

這種心理其實非常容易理解,當我自己的都不夠了,怎麼還會願意分享給別人呢?所以,讓孩子學會分享應該在他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的前提下。寶寶的世界很單純,他自己足夠吃,足夠玩了,自然也就願意大方地分享了。

3-4歲的時候,孩子已經可以理解「輪流」的概念了,而且他們也能聽明白道理了。在這個時候,當孩子搶別人的玩具,或者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家長可以用推己及人的方法去說明。

比如,如果別人不說一聲就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是不是也會生氣呀?如果你想玩哥哥的小車,可是哥哥不借給你,你是不是也很傷心呀?

儘管有的時候,共情效果未必那麼好,孩子依然不願意分享,但也不要強迫他們,更不要給小孩貼標籤,說他們「小氣」或者「自私」。

陽寶現在就處在這個階段,在幼兒園的時候,有規則秩序的情況下,輪流和分享都可以處理得很好,可是在小區里或者出去玩遇到不太熟悉的小朋友時,她就不願意分享了。

不過凡事都不是絕對的。比如有一次,陽寶騎了滑板車出去玩,遇到一個小朋友,那個小朋友說想要騎陽寶的滑板車,陽寶不同意。可是後來,那個小朋友拿出了泡泡水,陽寶就很感興趣了,立刻同意了用她的滑板車去換泡泡玩。

所以有的時候,孩子們之間的社交也許並不需要家長過多地干預,他們自己會各顯神通達到自己的目的。

「輪流」和「交換」,在很多時候都是很好的社交方案,甚至可以不用家長出面,孩子們會自行解決。除非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或者不願意想辦法,只相信暴力,這個時候才要家長出面干預。

而如果家長為了面子或者其他原因,強迫孩子分享,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也不能讓孩子學會分享的意義。

最後要注意一點就是,對於孩子珍視的東西,不要強迫他分享。小區里有個小姐姐,整天手裡抱著一隻小熊玩具。每次她出來玩,所有的小朋友都想要玩一玩那隻小熊,可是那個小姐姐說什麼也不願意。她爺爺就強迫她把小熊玩具分享給大家玩一下,甚至還鼓勵其他的孩子搶她的小熊,搞得那個小姐姐後面好多天都不肯再出來玩。

大人和孩子對於物品看待的角度不同,珍視的程度也不一樣。有些東西在大人看來無所謂,對孩子來說卻非常重要。這種時候,大人應該要尊重和理解孩子,讓他自己掌握物品的支配權和使用權。

在教育孩子分享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告訴自己,不願意分享,也沒關係。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兩歲前寶寶重在科學喂養


為什麼說孩子有沒有出息,看他吃一頓飯就知道了


為什麼有些人對待成年子女還是嚴辭訓導,不肯好好說話?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最好的答案


心塞了:懶孩子如何養成的?正是父母不知不覺「造」出來的


寶寶學說話,父母最容易犯這5個錯,家長須注意!別好心幫倒忙!


想要孩子有出息,媽媽要學會懶!


熙爸恆媽感悟 | 家庭教育需「寬嚴有度,抓大放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