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一個聰明的孩子,除了智商高,他的思維能力正是他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包括舉一反三、逆向思維等等。思維能力不能與生俱來,而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今天這篇文章推薦一部日本專門給兒童看的科普小片《像烏鴉一樣思考》,短片通過一個個小實驗勾起孩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好奇心,以此啟發深度思考的能力。
文丨常爸 編丨李臻
來源丨常青藤爸爸(ivydad_ivydad)
《烏鴉喝水》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吧,故事中的烏鴉把石子一顆顆地銜進瓶子裡,從而成功喝到了水。
這個源自《伊索寓言》的故事,直到現在還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里。
烏鴉很聰明,因為它善於思考和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不循規蹈矩,懂得舉一反三,並且很會利用身邊的工具。
而我們自己求學工作的道路上,也時常會遇到這樣「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就像烏鴉一樣,困難面前不懼挑戰,頭腦靈活,懂得變通。在以後人生路的關鍵時刻,也總是能很快找到最優方案。
相比之下,自己和孩子更多是在課堂上接受著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老師教過的「學以致用」都吃力,更不用說什麼舉一反三了,於是無奈之下,總是會感慨一句:
「人家天生聰明,遇見事情就是能想到方法,這是教不會的。」
聰明真是天生的嗎?不全是。它包括先天智商水平,也包括後天思維方式,比如舉一反三、逆向思維,都可以是非常具體、有方法培養的。
日本這部專門給兒童(5歲左右就可以看起來)看的科普小片《像烏鴉一樣思考》,今天就推薦給你!
(封面圖這隻眯眼的烏鴉好可愛有沒有?!悄悄告訴你,紀錄片中的「德德尼翁」更是萌萌噠,簡直讓人想一個個捉回去養著!)
《像烏鴉一樣思考》是日本NHK電視台出品的,通過一個個小實驗引導孩子思考現象後面的原因,紀錄片典型小而細的日本風格,實驗也是多取材身邊小物品,相當環保,牆裂建議家長在家帶著孩子看的同時,也來一起動動手。
「舉一反三」的思維方式怎麼培養?
比如,在觀察中思考:一支筆接近水杯的時候,影子會有什麼變化?
把一枚硬幣輕放在水面上,為什麼它會自動漂向水杯中央?
氣球和鐵盤會同時落地嗎?
考慮到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紀錄片每一集很短,不過十分鐘。孩子思維不是那麼敏捷,所以紀錄片全程節奏很慢,爸爸媽媽們也不會擔心孩子聽不懂日語影響理解,只給TA做簡單的字幕講解即可。
片中講述的很多現象會換著角度,變化距離,甚至做上標記,多次重複,讓孩子盡情觀察,留足時間思考,讓孩子自己發現其中的異常,生出疑問。
比如轉筆帽這件小事。
彈壓一端,可以轉起來。
將一端貼上紅標記,再次旋轉。能看到什麼?
換另一端彈壓,出現什麼變化?
如果給另一端也貼上標記呢?
再次調換位置會怎樣?
還可以再進一步考慮,為什麼有時看得見紅色標記,有時卻看不見?為什麼一直都看不見藍色標記?
整部紀錄片最不同於填鴨式教育的地方,就是它不會簡單直白演繹現象,解釋原因,然後讓孩子記住知識點。
而是引起孩子興趣,生出疑問後,給出一點點提示,然後就戛然而止,這就逼著孩子不得不繼續思考,而舉一反三的能力,就在這「絞盡腦汁」中不知不覺學會。
主動思考一定比被動吸收知識艱難,所以,有習慣直接看答案的網友忍不住哭鬧,「我真是只蠢烏鴉啊。」「這真是逼死強迫症系列!」
但是,可愛的網友們嘴上喊著痛苦,手卻很誠實,真誠地表達了自己的讚賞,在豆瓣上給出高達9.4的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