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幾個熟悉的媽媽在談論,孩子似乎完全脫不開身,一分鐘都不能離開,不然就大哭大鬧,一點安全感都沒有。
到底什麼才是安全感?孩子大哭大鬧黏著媽媽是不是就沒有安全感了呢?今天菜媽給大家分享下一些關於安全感的誤區。
1、孩子喜歡哭就是沒有安全感
很多媽媽一聽到孩子哭哭啼啼,就會心煩意亂,覺得自己始終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覺得孩子缺乏安全感,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媽媽…
圖源:pixabay.com
但是孩子哭鬧的原因其實很多,而且本身哭也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孩子會哭不等於沒有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哭鬧是否能被安撫。
2、我一整天都陪著他,為什麼還會沒有安全感?
有媽媽會經常說,我已經全職在家每天陪著他了,為什麼還總是哭鬧,整天黏著我?
其實孩子是否有安全感,並不是由你陪伴的時間長度來決定的。
他不需要你時時刻刻陪在他身邊,但是心裡卻惦記著飯還沒煮,地還沒掃,手機微信還有消息沒有回…
其實孩子更需要知道有固定時間是屬於你們倆的,媽媽或者爸爸可以多創造一些只屬於你們兩個的活動。
比如我們家爸爸會固定跟他們玩「摔跤」、「開飛機」等肢體活動。而我會帶他們讀繪本、講故事、帶睡覺等等。
圖源:自己拍的
只要心裡想到這個,孩子們就會有所期待,也能夠安心地渡過你不在的時間。
這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3、每次媽媽離開都大哭大鬧就是缺乏安全感
我每次上班前,弟弟總會說,「媽媽,不要上班班!」然後要過來抱住我的腿說媽媽抱~要不然就會撒嬌撲在你身上。總之要磨蹭個幾分鐘,發發嗲。
我不會立刻推開他說,「媽媽要走了,你乖哦。」還是會抱一抱,親一親,跟他說「媽媽要去上班賺錢,但是媽媽很快會回來的,賺錢才能給你買喜歡吃的水果呀。」基本這樣以後,他也會接受,然後愉快的跟我再見。
當然,也會有捨不得,哭鬧的時候。但是大多我還沒下樓就已經自個人去玩耍了…
孩子6~8月齡左右會開始所謂的「分離焦慮期」,這個時期寶寶會對看不到媽媽感到焦慮。
圖源:pixabay.com
因為在這個時期,他們的理解是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了。所以當媽媽離開的時候,他會下意識以為媽媽再也不出現了,所以才會擔心、害怕、哭鬧不止。
這並不代表孩子沒有安全感,反而是這個階段的正常現象哦。
4、寶寶看到陌生人就迴避,就是缺乏安全感
捫心自問,你是不是也有看到陌生人怯場的經歷,何況一個十幾個月大的孩子。
即使大一些的孩子,他壓根不認識這人,你上來就讓孩子管他叫「爺爺」、「叔叔」的,孩子心裡能願意嗎?
再說,孩子對陌生人感到警惕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代表了你家孩子發育非常正常。
圖源:unsplash.com
當然,不同人面對陌生人的反應可能不同,這也是為啥有的孩子樂意聽你的叫一聲「爺爺」(反正也不吃虧),有的孩子會想「憑什麼,你誰啊」。
好歹,下次你給人家介紹下,比如「這是住我們一幢房子的爺爺,經常晚上出來溜個小狗,就是你很喜歡的那隻狗狗。」好讓孩子心裡有個底@@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孩子對外在世界的探索,一定是在滿足自身安全感的前提下進行。只有當寶寶感覺到我足夠安全的時候,他們才有勇氣去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
所以,如果孩子真的沒有準備好,強行逼迫孩子也沒有什麼意義吶~
5、孩子不哭不鬧很聽話就是很有安全感
該哭的時候不哭,該害怕的時候不害怕,那不是傻孩子嘛……
換句話說,孩子該表達的情感沒有表達,很可能他之前表達的時候沒有得到恰當的反饋。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該抱的時候不抱,生怕「寵壞」孩子。
但其實孩子出生後,尤其是前3個月,恰恰是最需要安全感的時期。寶寶在不斷提出需求,和需求被滿足之間得到肯定,建立愛和被愛的情感紐帶,這也是他們安全感的最初來源。
圖源:pixabay.com
比如:
我哭著想喝奶,而媽媽總是能及時出現,把我喂飽;我尿布濕了難受拚命地哭,媽媽總會立刻出現,幫我檢查換上乾爽的尿布;我頂著小肚子胡亂地蹬腿哭鬧不止,媽媽也會立刻幫我順時針揉揉肚子。
如果你給予孩子的始終是漠視,那孩子是會被「訓練」得更「乖巧」,但這樣的孩子是你希望的嗎?
我們上面說了很多,無論現在情況如何,以下10件事可以提升你跟寶寶之間的親子關係,幫助他增強內心的安全感,其中最重要的是跟孩子有肌膚的親密接觸。
包括:
喂奶時注意情感的交流;
給寶寶洗澡,或是跟寶寶一起洗澡;
洗澡後做撫觸按摩,多親親抱抱寶寶;
讓爸爸多參與進來,與孩子打鬧玩耍;
圖源:unsplash.com
小月齡的時候可以多使用背巾,把寶寶背在身上;
及時回應寶寶的需求,不要漠視、無視;
多做一些親子互動遊戲,如手指操、身體遊戲;
帶寶寶一起做家務、洗菜、完成食物製作;
一起親近大自然,握著他的手讓他去接觸一些他害怕又不敢摸的沙子、水、小蟲子等;
跟孩子一起做運動。
在孩子還需要我們懷抱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只管張開雙臂。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手,讓他去走屬於自己人生的康莊大道。
來留言區說說你家娃都有多黏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