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好幾次噗噗爸爸下班回家問噗噗:「吃飯了嗎?媽媽今天做的什麼飯?」噗噗都回答沒有。導致她爸爸用疑問的眼神看著我。終於有一次,爸爸進門的時候,噗噗還坐在她的寶寶餐椅上吃飯,等爸爸換好衣服出來時,她已經吃完下來了。
「你今天吃的什麼飯?」她爸爸問。「沒有,噗噗沒有吃飯。」噗噗很認真地回答,還搖了搖頭。我的冤屈終於被洗清了!這大概是她兩歲八九個月大的時候。
噗噗她爸爸當時小聲跟我說「她都會說假話了呀。這以後會不會張嘴就說謊呀?」不知道在聽到孩子說的「謊話」後,有沒有父母也有這樣的擔心呢?
大半年觀察下來,確實,從此以後,噗噗就開始了她時不時「滿嘴跑火車」「說話不著調」的人生階段。
後來上了幼兒園,幼兒園每周要進行主題分享的演講。三四月份的時候,有一天老師在群里分享了今天小朋友們的演講。同學媽媽看了就說「孩子說的一半真,一半假,自己瞎編了一部分。」
我也發現了,噗噗有時候的演講內容,根本是沒有發生過的事情。而真正發生過的事情,她卻說沒有。
還有一類事情,也發生了好幾次。就是有的時候她的玩具找不到了,我問她:「噗噗你的......去哪了?」找了一會兒,沒找到。她就會說,「XX(經常和她一起玩的小姐姐)拿走了。」
確實,以前出現過好幾次,她的玩具小姐姐放在什麼地方忘記了,我們找啊找,終於找到了。或者就是小姐姐拿回家玩去了等等。有幾次確實是一問小姐姐就知道東西在哪。
但是這一天,明明早上我還見了,小姐姐也沒來,不可能是她放在哪忘了。可是,噗噗特別認真地跟我說這個意見。我就說:「那她今天沒有來呀?東西不見了。」噗噗就說,那我就不知道了。
從這一件事以後,只要東西壞了,東西不見了,問噗噗,噗噗第一反應都是「XX弄壞了/拿走了。」弄得我哭笑不得。
周六出去玩的時候,我給她買了一個冰激凌。吃的時候,我就問:「噗噗你最近每周吃幾個冰激凌?」「兩個。」「那你本來應該每周吃幾個?」「兩個。」說完,她自己也笑了起來。
其實,我們原來是說好了每周吃一個,但進入夏天,不知不覺,就成了每周兩個。我聽了噗噗的回答,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我為什麼會聽到她的「謊話」還大笑起來呢?這就涉及到學齡前孩子為什麼會說謊的問題。我知道,很多父母看到孩子「說謊」,都很憂憤,怎麼這麼小就不學好?長大還得了?
其實孩子說謊的原因,和我們想的一點都不一樣!
圖片來自網絡
不同年齡段孩子說謊的原因,是不相同的。我們今天分享的原因,主要針對的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年齡比較大一點的孩子的謊言問題,我們再另起一篇來分享。
我在上面舉了四個例子,這四個例子,分別對應的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最常見的四種說謊原因。
1.我現在沒有在做這件事:
第一個例子裡,爸爸問「吃飯了嗎?」噗噗回答沒有。我當時雖然知道,「說話不著調」是她這個年齡段的一大特點,是認知能力的進步,所以我也不生氣,還能聽到後笑起來。但是其實她為什麼這麼做的直接原因,我當時沒有領悟出來。
後來這樣的事情,又發生了好幾次,我才幡然醒悟:她說沒有到底是什麼意思,也就是她當時的腦袋裡到底在想什麼,才會回答出來沒有。那就是,她把這個問題理解為,「你現在有沒有在吃飯......」所以,她會回答沒有。
因為當時發生的幾件「謊言」事件,都具有這樣一個統一特點,就是問她剛剛或者過去發生的一件事,她的回答都是沒有,哪怕那件事上一分鐘才發生過。只有這個情境下,她才會「說謊」!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上面的理解,就問她:「你是說你現在沒有在......?」噗噗回答:「是的。」「那你剛剛......了嗎?」她就會回答吃了/做了等等。
所以,這件事看似在「說謊」,其實是孩子理解了「現在」和「過去(剛剛)」的區別。她會把問題當做是對她現在進行時的提問,而不是過去時的提問!如果加上修飾語,「剛剛」「現在」,她就會很清晰地回答問題。
從這一點來說,是孩子對時間概念的一種進步,他的時間不再是混沌的,而是知道了「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的區別。同時也是認知能力上的一種進步!
所以,聽到謊言,我笑了!誰會因為孩子進步而生氣呢?
圖片來自網絡
2.一半真一半假,想像與現實的混合:
我覺得同學媽媽的這句「一半真一半假」太傳神了,精準描述了孩子這個階段的「謊言」特點。而且,這一點,應該是這個年齡段孩子出現最多的「謊言」。
那就是他們的謊言里混合了他們的想像,他們將想像也當做現實來表達,分不清想像和現實的確切邊界。
比方,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白天一聽到大怪獸在床底下,還能嚇得哆嗦。如果再大一點的孩子,就會知道,世界上根本沒有媽媽口中的大怪獸,那都是騙人的。
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是會相信世界上真的有他們腦海里想像出來的大怪獸;還是會相信他們腦海里想像出來的「繪本里出現的媽媽離開的背影」,就是媽媽真的要離開他,他一想到就會哇哇大哭等等。這其實都是因為,他們還分不清楚想像和現實的邊界。
在噗噗的演講里,媽媽不喜歡看書,爸爸不喜歡看書,全家就她自己喜歡看書;假期出去玩,玩了好多我們沒有玩的項目,我們玩的內容,幾乎都沒有發生;爸爸最喜歡吃「他本人一點都不喜歡吃的」胡卜蘿,因為胡卜蘿是她說起來最引人注意的蔬菜詞語,正確名字叫胡蘿蔔......
與其糾結於孩子這個時期的「謊言」,不如好好欣賞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因為想像力多麼脆弱,有可能轉瞬即逝!
圖片來自網絡
3.「壞事」都是別人乾的,我沒有這樣的想法:
第三個案例,我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不承認做了某些不好的事情,他可能不是因為知道要受到懲罰,而是發自內心地認為這件「不好的事」不是自己做的。如果問他誰做的,就是經常做錯事的小夥伴乾的。
從噗噗這個個案來看,確實,小姐姐平常弄壞東西的機率非常大,相對於噗噗,也不怎麼珍惜東西(氣質和性格決定的,小姐姐不是故意的),拿個東西噗噗一般都能記住放在哪了或者是放回原位,小姐姐就是隨手一扔完全不記得。
從這個角度來看,噗噗「栽贓」,是有很充分的依據的。因為在她的認知里,如果東西壞了不見了,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小姐姐做的,事實也是如此。
所以,她就會形成定勢思維,發生類似的事件,她總是瞪著大眼睛,仰起腦袋,特別認真嚴肅地搖搖頭:「不是我,是xx乾的。」她是真的這麼認為,在她的腦海里,這件事就是XX做的,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而不是因為接下來要受到懲罰(因為我們家確實也沒有懲罰)。
證據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