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真懂事,小小年紀就知道怎樣怎樣!」相信很多人都會用這樣的話語來誇讚孩子,而父母們也總是很享受這個過程。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的內心都是非常矛盾的,我們既希望孩子能夠可愛活潑,又希望孩子快點成熟起來。
我們也發現,有些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變得格外懂事。這些孩子往往比同時期的孩子成熟很多,心裡思考問題也更加全面,但這真的是好事嗎?孩子在成長中慢慢獨立、慢慢成熟,這是父母的追求,但是在小時候過分「懂事」,反而可能帶來3大負面影響。
1.孩子過早學會察言觀色,把心思花在討好長輩上面
我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誰陪伴孩子的時間越長,孩子跟誰往往就越親。但是如果誰對孩子更加放縱,孩子往往更願意和誰待在一起。比如孩子在嚴格的父母面前表現得比較乖巧,但是在老人面前卻非常放縱和任性,還會提各種要求。
這種現象非常正常,也說明了不同長輩對待孩子的教育方針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孩子過分懂事,從小就表現出了不該有的那份沉穩,甚至言語之間都是「哄」長輩、討好長輩的話,那就不是好事了。
「媽媽今天真好看」、「爸爸你最帥了」,這類話語經常出現在孩子口中,這個小小「馬屁精」經常給家人帶來快樂,也是情商較高的表現。但是如果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把大量精力放在迎合父母上,甚至用這種討好的方式來躲避責罰,那說明孩子的心態已經有了問題。
2.沒有個性
我們不提倡每個孩子有著很強的個性,但是每個人本來就是與眾不同的,每個孩子也有著不一樣的性格脾氣。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往正確發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抹殺孩子的所有個性。
有一些脾氣、有一些特質、有一些個性,這樣的孩子才能將自己的天賦、特點展示出來。那些規規矩矩、非常死板的孩子,反而很難獲得別人的肯定和好感。
但是過分懂事的孩子卻在小時候非常懂得控制情緒,在做事和說話之前,他們會刻意壓制自己的個性,在長輩面前展現出更加成熟的一面。在克制自己個性的同時,內心其實處在一種壓抑狀態。這樣的孩子,將來反而容易成為「泛泛之輩」。
3.父母對孩子缺乏了解、親子關係存在隔閡
懂得體諒父母是好事,但是過分掩飾自己的內心需求,那反而影響父母對孩子的了解。孩子在小時候必然有哭鬧、有任性、有放縱,伴隨著這些過程,家長也能更加了解孩子的內心和需求,才能更好引導孩子、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和缺點。
如果孩子表現出了不一樣的成熟和懂事,甚至在很多時候隱瞞自己的內心,用「虛偽」的言語來寬慰父母,那帶來的並不一定都是好處。
因為跟父母沒有太多的交心話,這類孩子反而容易脫離父母的掌控,因為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等到孩子進入叛逆期,或者在環境中受到較大刺激,那反而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結語:任何事物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孩子的成長肯定也需要一定的過程。適當領先或者適當表現出優勢,那確實是好事。但是倘若孩子從小就表現出了讓父母意外的沉穩和懂事,那說明孩子沒有把真實的自己展現給父母看。有些時候,這反而不是好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