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的本質
出身和運氣是無法選擇的,但「一個人的才華和學識是通過努力必然獲得的東西」。如果你通過努力成為優秀的人,那麼就會有另外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願意為你提供幫助。這種像市場交換的「等價原則」,聽起來殘酷,卻是人脈的本質所在。
(本文轉載)
從幼兒園開始,每個人就都已經有一些選擇朋友的原則—儘管並不自知。
事實上,資源分布的不均勻,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依附關係。
觀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實:幼兒園裡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當作朋友。那麼,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麼?答案並非肯定。如果你像我一樣有機會、也恰好願意多花一點心思與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談的話,你也很快就會發現,在他的心目中,與所有成年人一樣,朋友被劃分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們姑且把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強」。
當時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強告訴我誰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終,他告訴我,真正的朋友只有兩個。其中一個是男孩,另外一個是女孩。那我就問他,「為什麼你認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小強一秒鐘都沒猶豫,告訴我說,「他從來都不搶我的玩具,他跟我換。」我又問他,「那,為什麼你認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這次小強猶豫了好一陣子,在確定我會給他保密之後,磕磕巴巴地說,「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給她……」我笑。過一會兒又問他,「她覺得你好看麼?小強愣了一下,滿眼的無辜,「不知道……」我又問,「那她現在手裡的玩具是誰的?」小強突然顯得很緊張,「不是我的。」我決定不去問那小女孩什麼問題了。
基於種種原因,生活中總是只有少數人是大多數人想要結交的朋友。但是同樣基於種種原因,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那些少數的人是如何理解他們大多數人的行為的。剛才小強說他那個「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搶」他的玩具,而是「換」。注意這兩個詞。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所謂的「心計」。確實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至少比另外一些人更深,他們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就算想得出來也做不到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裡,我們只討論最普遍的情況。
所有的人都喜歡並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
小強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他所擁有的玩具數量,使得他從機率角度出發很難遇到「公平交換」,因為絕大多數孩子沒有多少玩具,甚至乾脆沒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實際上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與他進行「公平交換」。對他來講,不公平的交換,等同於「搶」,沒有人喜歡「被搶」。而與他「換」的那個男孩,讓小強感受到公平。小強也有自己想要的但是卻不擁有的,所以,他也去「換」而不會去「搶,」因為他自己就不喜歡「被搶」……
某種意義上,儘管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交換關係」。可是,如果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麼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對方的負擔。
這樣的時候,所謂的「友誼」就會慢慢無疾而終。也有持續下去的時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換,以便實現「公平」。電影《教父》里,棺材鋪的老闆亞美利哥。勃納瑟拉決心找教父考利昂替他出氣並為自己的女兒討回公道的時候,亞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許多年後,教父考利昂終於在一個深夜敲開了亞美利哥的門……
所以,可以想像,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量同樣多或者資源質量對等的人進行交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生。
事實上,生活里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哪怕在校園裡,「交換」本質沒有體現的那麼明顯,但是,同樣性質的行為並不鮮見。比如,某系公認的才子,會與另外一個系裡公認的另外一個才子會「機緣巧合」地邂逅而後成為「死黨」。俗話常說,「英雄所見略同」,可能就是他們一見如故的原因,所以,他們之間的談話以及任何其他活動往往都會讓他們覺得相互非常「投機」。
好多年前,我注意到一個現象,當別人求助於我的時候,我內心往往非常牴觸,卻又怕別人說我是所謂的「不夠意思的人」,於是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有一次特別受傷的時候,突然一閃念,想明白,原來這種尷尬本質上並不是來自於我沒有「樂於助人」的品性,而是來自於我自己的精力並不足夠旺盛,沒有旺盛到處理自己的事情綽綽有餘的同時,還有大把的時間精力用來幫別人做事——事實上,我自己根本己經是正在過河的泥菩薩。後來,我開始懷疑,雷鋒的領導是否太白痴,因為他沒有給自己的下屬分配足夠的工作。——這是那天晚上與我來講非常驚喜的一件事兒,因為我發現我正在獨立思考。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從我重新思考雷鋒的領導那天開始,我掙扎著去學習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說起來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過去竟然沒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難度的行為模式——
1、承認自己能力有限;
2、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
3、敢於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
大部分情況下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
所以說,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並且正因為這些人隨時隨地都可能要迴避「不公平交換」的企圖,他們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質量,知道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獨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說,「事多故人離」,是非常準確的觀察。
而那些不優秀的人往往並不知道這樣貌似簡單的道理,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狀況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進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換」都變成「不公平交換」,最終更可能使交換落空—因為誰都不喜歡「不公平交換」;每次交換的落空,都進一步造成自己的損失,使得自己擁有的資源不是數量減少,就是質量下降,進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淪為「索取者」一一惡性循環,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還有些人,過分急於建立所謂的人脈,並全然不顧自己的情況究竟如何。對於這樣的人,人們常用一些專門的詞來描述他們,「謅媚」、「巴結」、「欺下媚上」、甚至「結黨營私」等等。這樣的人,往往也不是他們故意非要如此的。他們只是朦朧地意識到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過於渺小,所以,才希望能夠藉助其他的力量。而一個人越是渺小,越是襯得他的慾望無比強烈。
整體上來看,人脈當然很重要。不過,針對某個個體來說的話,更重要的是他所擁有的資源。有些資源很難瞬間獲得,比如金錢、地位、名譽,尤其在這些資源的獲得更多地依賴出身和運氣的現實世界裡。然而有些資源卻可以很容易從零開始,比如一個人的才華與學識。才華也好學識也罷,是可以通過努力必然獲得的東西。
一個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開啟,就會發現自己在這個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裡,只要正常地努力,並且有耐心和時間做朋友,很容易成為至少一個領域的專家。努力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艱苦,只不過是「每天至少專心學習工作六個小時」;耐心卻遠比大多數人想像得巨大,「要與時間相伴短則至少五年,長則二十年」。
許多年後的今天,我又發現另外一個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可能想明白或者預想到的事情(當然我現在也依然智商平平,只是多了些智慧):當一個人身邊都是優秀的人的時候,沒有人求他幫忙—因為身邊這些優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以耽誤別人的時間為恥,同時,這些人恰好是因為遇到問題能夠解決問題才被認為是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