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爽老師 語文名仕薈
朋友圈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A的女兒畫畫得了獎,B的兒子書法被展覽,C的孩子能用外語交流,全都要曬到朋友圈,都是360度無死角的完美。
這些孩子不僅活在朋友圈,更活在生活圈,父母提到孩子就滔滔不絕,孩子有了「三道槓」要宣傳,連當上個破班委也要大肆炫耀,甚至有的孩子鋼琴考級結果還沒有出來,家長就對外說孩子「鋼琴八級」了。
我認識一位家長,孩子的作文被發表在學校的雜誌上,父母喜極而泣,複印了好多份散發給大家看,更沒想到的是奶奶在小區里逢人便說「我孫子成了作家……」
喜歡炫耀的家長,總能在孩子身上找到「發光點」,如果孩子成績好,就大吹特吹;成績一般,就吹有天賦;沒有天賦,則吹身體好,如,「這孩子一餐可以吃兩碗飯,從來不生病」;如果連這個也沒得炫耀,還能說「這孩子聽話,打他也不哭」……
父母用炫耀給孩子營造了一個虛假的世界
《奇葩說》中,肖驍提到一件事,朋友向他秀孩子,拉著他看女兒玩一款早教益智玩具—火火兔。
肖驍內心無比崩潰,可依舊拍著手說「特別可愛、特別可愛」。
他不喜歡這樣的炫耀,也談不上多認同這個孩子,但也只能禮貌性的附和。
因為有炫耀就有掌聲,出於禮貌,哪怕是違心,別人也會鼓掌認同。
可孩子卻分不出真假,聽到讚美和鼓勵,就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看到了最真實的世界。
曾在奧運會開幕式大放異彩的林妙可,年初參加藝考卻多次落榜,讓人感嘆是傷仲永的翻版。
她從9歲到17歲,一成不變的搖頭晃腦、嗲里嗲氣。但9歲時這麼做,別人會說你天真浪漫,17歲還這樣就讓人作嘔。
為什麼她會這樣?
因為9歲的時候搖頭晃腦、嗲里嗲氣,聽到的掌聲太多了,父母拉著她到處炫耀,給她營造了一個虛假的世界,最後17歲依然如此。
孩子永遠會跟著掌聲走,但掌聲多了就會偏離航道,所認知的世界也停留在兒童階段,與成年的世界格格不入。
讓孩子過普通人的生活
李澤鉅和李澤鍇上學時,許多孩子都是車接車送,滿身名牌,可他們卻經常和爸爸一起擠電車上下學。
以至於兩個孩子悶悶不樂的問父親:「為什麼別的同學都有私家車專程接送,而您卻不讓家裡的司機接送我們呢?」
李嘉誠笑著解釋:「在電車、巴士上,你們能見到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人,能夠看到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社會;而坐在私家車裡,你什麼都看不到,什麼也不會懂得。」
海明威從小在打獵、釣魚、在森林和湖泊中露營度過,因此他才能寫出《老人與海》這樣偉大的作品;沈從文認為自己只是在江邊打赤腳長大的農民,所以他才能寫出充滿鄉土氣息的《邊城》;
讓孩子過普通人的生活,去經歷人生百味,去觀察世間百態,才是父母最好的饋贈。
雖然沒用炫耀的資本,但卻會因此明白奮鬥的意義,進而不斷完善自我。
父母要教會孩子追求幸福的能力,而不是淪為自己炫耀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