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家長最近都覺得,孩子越大是越不好管了。不管你怎麼威脅他,他根本就不當回事。甚至有時候還反過來威脅你,而且所用的方法都是你以前經常用的。面對這樣的問題好多家長都比較恐慌,孩子現在還小就這樣。長大了該怎麼辦呢?所以今天小編就總結了幾個方法,你只有這樣做,孩子才能對你心服口服。
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感觸,孩子越大越難管!特別是孩子上學之後,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了,家長和孩子每日的拉鋸戰就開始上演了。
前幾天一些朋友聚在一起,閒話沒聊兩句,話題很自然的就轉向了教育孩子,大家正七嘴八舌的談論著,一旁的老劉突然插話:「真羨慕你們,家裡孩子都聽話。我家那小子拿我說話當放屁,說急了就跟我嗆,有時候真是把我氣得半死,我覺得他才是爹。
早上你不停催,他卻是不肯起床! 你讓他自己做作業,半個小時過後,一個字都沒寫! 要他多吃青菜和水果,他不聽,總是偷偷吃零食!
我明明說的是對的,也是為他好,即使說了1000遍,他就是不聽,氣得我想打人!「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你們家裡是否有這樣的情形呢?
當孩子長到4、5歲的時候,畫風卻突然變了,跟當初想的完全不一樣:
整天連滾帶爬,早上換的乾淨衣服絕對撐不到中午;學會了頂嘴,小嘴叭叭的,幹什麼都有理兒;脾氣跟個「小倔驢」似得,越不讓幹的事情越去插一腳……
淘氣點也就算了,可最讓父母們疑惑、煩心的是:孩子越管越不聽!好聲好氣說吧,孩子不拿你當回事兒;嚴厲批評他吧,雖然嘴上認錯了,可過幾天還是老樣子……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則心理學實驗——「別去想那頭粉紅色的大象」。
心理學家召集了一大批志願者,告知他們:在你們面前這所房子裡,有一頭粉紅色大象,接下來,你們千萬不要去想這件事。然而,志願者們發現,這很難做到。因為很多時候,「禁止」也會有很強的暗示性,會激起人們強烈的好奇心。
小孩子心智不成熟,更加容易受到這種禁止暗示,當家長說「不要做這」、「不要幹那」的時候,孩子的好奇心就被激起了,越是不讓幹的事情就越是要做。
其實,孩子們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淘氣、固執到不可救藥,只是家長沒有用對溝通方式。許多時候,讓孩子乖乖聽話,僅僅是換一種說話方式那麼簡單。
那麼,該怎麼做呢?
你的指令,別說第二次
當孩子抱著ipad玩忘了寫作業時,當孩子盯著電視不來吃飯時,很多家長都是一遍又一遍地嘮叨、威脅:「你再整天抱著個平板玩,我就給你砸了!」」還不過來吃飯,叫你幾遍了?「
天天如此呵斥孩子,一遍又一遍,可到頭來,孩子還是天天如此,改不了。
我們對別人的指令、要求,越簡潔越有威懾力,如果絮絮叨叨、拖泥帶水,就會顯得很沒力量。教官對士兵們下口令時,會說「立正!」「稍息!」,很少有教官會說:「下面我再說兩句哈,你們都得站直了呀,要挺胸、收腹、抬頭。今天我都說了幾遍了,你們就是不聽……」
下次您再要求孩子關掉電視來吃飯時,或許可以這麼做:
你越威脅,孩子越不聽
美國虎媽蔡美兒,大家知道吧?
對!就是那個把兩個女兒送進了哈佛耶魯,為了讓孩子跑贏,事事第一,不惜以各種強迫、委屈、甚至採用高壓手段的媽媽。但即使是她這樣手段強硬的媽媽,碰到女兒不聽話,有時候也沒轍。
在她的暢銷書《虎媽戰歌》裡,她講述了一件發生在自己和女兒身上的事兒。
女兒露露小時候,她用各種方法迫使女兒練鋼琴,但是露露卻拒絕合作。不達目標誓不甘休的蔡美兒於是威脅女兒,如果再不練琴,就把她扔到寒風刺骨的門外。
原以為這一招能讓女兒害怕乖乖就範,可沒想到倔強的露露真的打開門,穿著單薄的衣裳踏了出去,出門前還挑釁的看了她一眼。
計畫沒得逞的蔡美兒一時沒了對策,尷尬之下只能自己找臺階下,她說「露露,看來你已經開始想做個乖孩子了,你可以進屋了」。
誰料,寒風中瑟瑟發抖的露露,堅決不肯進門。無比被動的蔡美兒只好拿出巧克力和蛋糕,才最終把女兒哄進了屋裡。
面對固執不聽話的孩子,用「狠話」威脅他們,這事兒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是輕車熟路, 「再不走,就把你一個人扔在這裡」、 「再這麼瘋跑,以後再也不帶你出門」、「再敢頂嘴就把你的屁股打爛」……
「狠話」一飆出,孩子立刻就有所收斂,比我們巴拉巴拉的勸說半個小時都有效。但是,這個「大招」它有「後遺症」。使用的越頻繁,失效的也就越快。
當我們第一次大聲威脅孩子的時候,孩子確實很害怕,會表現得很老實、很聽話。可是大聲威脅的次數多了之後,孩子就會習慣,看似在聽你說,其實注意力早已經游離到別處去了,根本不在乎你在說什麼。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 超限效應,關於它的解釋是這樣的:因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說簡單點,就是: 「要想說出的話有力量,就別嘮叨」。
為什麼再刺兒頭的孩子,到了部隊裡都服服帖帖?因為部隊教官的指令乾脆堅決,從不拖泥帶水。越是冗長、繁瑣的指令,越沒有執行力。
你批評孩子之前,自己要先做到
知乎上有人問道:「如何看待父母總愛提『別人家孩子』?」
其中點贊最多的一個答案是:因為「和逼自己比起來,逼孩子容易多了。」
俞敏洪曾經大力推薦過一本叫《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的書,這書的作者賈容韜原本是個事業有成,卻是一個「糟糕透頂」的爸爸。
他兒子是個「深度網癮少年」,學習成績倒數第一,數次參與打群架,兩次被學校勸退。
對這個兒子,賈容韜打也打了,罵也罵了,甚至跑到學校裡鬧。
但是他兒子不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變本加厲,在網吧裡徹夜不歸,不再去上學。
失望透頂的賈容韜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他關掉自己辛苦打拚建立起來的企業,回家專心陪兒子。
回家後,他惡補各種教育知識,努力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犯錯,他不再採取暴力解決,而是耐心地努力溝通;孩子邋遢不講衛生,他先從自己做起,每天將所有的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孩子不愛學習,他每天堅持大量閱讀,努力營造學習氛圍。
看到努力改變的賈容韜,他的兒子被感動,開始減少了去網吧的次數。一天兒子在同學的鼓動下又到網吧玩了一個通宵,直至第二天清晨才低著頭走進家門。
賈容韜不但沒有批評他,還端上熱飯熱菜,說:「孩子,雖然你又去了網吧,但你的進步是驚人的,進網吧的次數已經大大減少,這證明你是有毅力的人,離成功不遠了!連網魔這麼強大的敵人你都能戰勝,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
最終,賈容韜的兒子徹底戒掉了網癮,努力學習,高考考上了重點大學。
有句話說的很好, 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管孩子。
身教重於言傳,當我們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也就跟著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