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寶寶只會說簡單的話,只因姥姥的一個習慣,阻礙孩子語言發育

作者:CUP       2019-08-15 04:57:58


"

對於幼兒期的孩子來說,媽媽這兩個字的意義太過重要,除了照看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之外,還對寶寶的早期教育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就拿處在學話期的寶寶來說,媽媽們的正確引導相當重要。

2歲小男孩正處在牙牙學語的階段,媽媽和外婆帶著他在花園裡玩,媽媽的電話響了,原來是遠方的爺爺打來的,他要求和寶寶說幾句話,於是媽媽按了外放鍵:

爺爺問孩子:「寶寶,你在做什麼呀?」

孩子說:「在玩。」

爺爺又問:「誰帶你出來玩的呀?」

孩子看看媽媽和外婆,想說話,但沒說出來。

這時外婆在一旁接話:「寶寶和媽媽外婆一起玩。」

孩子聽了之後,也跟著學舌。

爺爺又問:「寶寶中午吃了啥呀?」

孩子照例說不出來,外婆說:「蛋羹和南瓜飯。」

孩子聽了之後,又重複一遍。

電話結束後,媽媽埋怨外婆總是替兒子說話,這樣會影響孩子學話的速度。

類似的情況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對於要不要代替學話期孩子說話這個問題,媽媽們的觀點也分成了兩派。其實,寶寶們的學話期最早可以追溯到胎兒階段,32周的胎兒就可以回應媽媽的聲音,接著從出生開始,一直到6歲左右,孩子們要經歷漫長的語言發展期,如何幫助孩子順利渡過學話期,自然就成了媽媽們關心的問題。

國外的兒童教育機構針對「是否需要代替孩子說話」的問題,早有研究,他們認為:引導孩子進行口語互動,他們則更容易掌握一種語言,而且效果還比單純聽大人講話高出6倍左右。

這就說明「對話」在幫助孩子順利渡過學話期方面,作用更為積極正面。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聰明的媽媽會選擇多和孩子進行口語互動,而不是搶著替孩子講話。除此之外,她們還會在每天晚上的親子時間中,通過繪本來引導孩子們加強口語實踐。

先鼓勵孩子自己看完繪本,然後就書中的故事情節,向孩子發問,孩子們會根據看到的內容進行回答。與此同時需要對孩子的回答進行回應,如果可能的話,儘量去擴充他們的內容,讓寶寶們知道,表達形式不僅限於一種,而是可以更豐富,最後,要鼓勵孩子們進行複述。

另外,聰明的媽媽還會從胎兒期開始,就經常和寶寶說話,主要是為了讓孩子更早的熟悉自己的聲音,建立和外部世界的關聯,同時也能激發孩子們對語言的興趣。

兒歌和童謠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視的,這些帶有節奏的語言形式可以促進寶寶的語感,不僅能讓孩子更容易記憶語句,還能幫助孩子大腦內相關神經元的發育,從而更好的學習說話。

當然,如果想讓孩子更高效的學話,媽媽們不妨用實物來配合教話,先把圖片展示給孩子看,同時告訴孩子圖片中物品的說法。

"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闢謠:6個月戒奶,5歲分房睡?中國式育兒標準,竟然都是偽科學


【家長說】中國家庭有一個可怕現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老太去兩個孩子家,每次到小兒子家吃飯卻不夾菜,原因讓人紅了眼


姐姐為我一直沒嫁,我結婚後老婆把姐趕出門,姐走時說:謝謝


妻子坐月子,丈夫騙她說出差,回來看到家裡一屋的人,丈夫愣住了


出差回來丈夫給我一份離婚協議,小姑子錯發了信息,我笑著簽了字


結婚2年,離婚2分鐘:婆婆,你贏了,我滾了


張曼玉孤苦:55歲丑掉渣,沒人敢要!「排骨胸」凹陷,女神「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