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去朋友家做客,兩個人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聊天,朋友的兒子坐在地上乖乖的玩自己的積木。
沒過多久,突然聽到「嘩啦」一聲,仿佛是什麼東西倒地的聲音。我倆扭頭一看,原來是孩子搭了很久的積木倒了,全塌在地上了。孩子坐在旁邊,小嘴撅起來,仿佛下一秒就要哭出來。
朋友臉色突然變差:「不好,又要開始了。」
我還沒來得及問「什麼又開始了」,就看到朋友兒子扯著嗓子哭了出來,一邊哭一邊咬自己的手指,拿起自己的拳頭就往地上砸。可能是砸痛了,又躺在地上,拿額頭撞地面,他的哭聲一聲比一聲憤怒。
朋友老婆趕緊上前抱起他,並制止他:「寶寶你不要打自己!積木倒了就倒了,不要傷自己!」
朋友無奈的搖搖頭,問我:「我真的很擔心他,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折磨自己,要麼就是打自己要麼就是咬自己,我們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說該怎麼辦呢?」
其實不光是他,有很多家長都問到我同一類型的問題:
「孩子一生氣就會拿自己出氣,積木倒了哭的咬自己,水杯撒了坐在地上撞自己,爸爸媽媽說一句就用力的跺腳,腳丫都紅了,孩子這麼打自己該怎麼辦呢?」
知乎上也會經常有人問到這樣的問題,比如:「孩子咬自己怎麼辦?」
這一類對自己的打、咬、撞,都屬於攻擊性行為,只不過孩子把攻擊的對象換成了自己。
大量的兒童心理研究表明,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早在兩歲之前就已經出現,並且在整個0到6歲的年齡期間迅速增加。
我們國家的學者研究認為,學齡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出現的比例大概是11%,男寶寶的攻擊性強度是明顯高於女孩的;而且4到5歲的學齡前兒童是攻擊性行為的高發年齡,但是在此之後會逐漸減少。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有很多原因,如果家長無法分辨孩子打自己的根本原因,阻止的了這次,阻止的了下一次、下下次嗎?
小七老師想讓大家知道為什麼,大家才能真正的對症下藥,釜底抽薪。
自我攻擊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叫做需求沒有被滿足。什麼叫需求沒有被滿足呢?
比如說,我們小寶寶想要把這個積木搭好,也辛辛苦苦搭了很久,但是這個時候積木倒了,這個小朋友就會著急的蹬腿,打手。
孩子「想完成積木」的這個心愿(需求)沒有滿足。
又比如,我們小朋友想要玩搖搖車,但是爸爸媽媽沒時間了,不讓孩子玩,這孩子會著急的跺腳,吼叫,打自己發泄。
孩子「想坐搖搖車」的需求也得不到滿足。
直接觸發他攻擊性行為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第二個直接觸發小朋友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叫做語言表達能力不足。
我們的寶寶在兩歲之前語言表達能力是很弱的,他很難有邏輯的、有思維模式地表達他自己想要的東西、他想要做的事情和他的情感,他沒法表達清楚的。
所以小朋友在一件事情上表達不清楚的時候,他會用用肢體語言來表達。
這就是我們常見的:「為什麼寶寶拿不到那塊蛋糕就打自己」「不順心就踹自己是怎麼回事?」
這個時候我們會錯誤地認為這孩子怎麼這麼暴躁,我們也會問他:「你為什麼要打自己?」
他該怎麼來回答呢?其實他回答不了,他想要做的事情他說不清楚,他只能用這種行為來表達感情。
這種表達障礙帶來的攻擊性行為,破局點是父母要好好思考,此時此刻頑皮的寶寶,他想要表達什麼?他的需要是什麼?他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動作?
一個孩子成長教育有三個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對於0到6歲的小朋友來講,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
所以家庭教育模式是不是正確,對小朋友有沒有攻擊性行為的影響至關重要。
有一種特別不好的家庭教育的模式,叫做絕對權威。
絕對權威型的父母是這樣的:用懲罰和高壓的統治方式來管教孩子。比如說遇到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喜歡用打罵孩子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也不允許孩子辯解,回擊,在父母面前不能有情緒,要憋回去。
英國教育學家洛克說過:「當我們動手的時候,哪怕是極其微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的動作,都會給接受這一動作的人帶來重大的影響。」
絕對權威型的父母過於想要控制孩子,所以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於是他們也從小從父母的言行當中學會了侵犯和攻擊。
但是侵犯和攻擊別人又會被責罵,所以怎麼辦?他們只能選擇打自己出氣。
小七老師請大家來思考兩個問題。
(1)孩子嘴裡的第一個「不」字,就是「我不要」中的「不」字是從哪裡學會的?
(2)我們家的小朋友第一次打自己,這個動作是從哪裡學來的?什麼時候開始的?大家思考這幾個問題就可以了。
網上有家長提問,孩子生氣自己拿腦袋撞牆,株洲市中心醫院的醫生回覆:「可能是3歲安左右教育不當導致的。」
這其實說明:幼年的教育,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的行為。
長久的自我攻擊性行為,,會變成自虐型人格,孩子長大以後容易因為不順心的事傷害自己,輕則弄丟東西踢壞自己的鞋、打自己,重則面對憤怒做出輕生的舉動。
喜歡打自己的孩子,父母該怎麼做呢?
父母的正確做法
就是當我們的小朋友攻擊性行為的時候,我們需要第一時間接納孩子憤怒的情緒。
跟孩子講話的方式可以是:「寶寶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寶寶你現在是不是很難過?是不是因為積木沒搭好?」
我們需要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直接上來就想要糾正和劃分孩子的行為到底是對還是錯,讓他不要打,不要鬧,不要撞。
我們教育寶寶非常嚴重的一個錯誤,就是我們經常直接劃分孩子的行為錯誤和想要糾正孩子的行為,一下來就說:「寶寶你這樣做不對,寶寶你這樣做不好,你不是一個好孩子」。
可其實,你要能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才有可能覺得你是懂我的,你是理解我的,才有可能有後邊的行為糾正。
我們有無數種方式可以拒絕孩子,比如跟孩子說不,說你這個行為不可以,但最差的一種是什麼?是喊叫,是訓斥。
有一句話說得很有意思,「如果嗓門高就可以解決問題的話,那麼驢將會統治地球。」
如果我們平時教育寶寶一定要大喊大叫,一定要訓斥他的話,那麼我們其他的教育手段還有什麼用呢?
所以我們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在情緒接納的基礎上,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先接納他的情緒,再溫柔而堅定的告訴他:「不要打自己了」。
我說到孩子攻擊性行為有很多原因,是因為孩子需求沒有被滿足,所以當孩子有需求的時候,你需要做的,是理解他和回應他,而不是直接說不可以,不能做。
知乎上有答主也說過,孩子生氣的時候要先安撫她,對孩子的行為表示理解,並回應她的情緒。
所有的講道理,告訴他不能做,得等他情緒好轉之後才做。
我們給小朋友立規矩,告訴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一定是建立在帶著愛的前提下。
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我們給孩子的愛是無限的,是無條件的,所以我們給孩子的規矩也是帶著愛的。」
所以,請帶著規矩去愛他,不要溺愛和無限的愛,而是需要在一定的規則下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