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要去醫院做產檢。因為她老公不在身邊,還要挺著大肚子帶著4歲的女兒豆豆同行,我便主動提出陪她去。
在朋友接受檢查時,我坐在同樓層的兒童遊戲區外,看著豆豆在裡面玩耍。突然,一旁的小男孩不小心摔倒了,手上的玩具正好砸在了豆豆頭上,豆豆疼得哇哇大哭。
我立刻過去查看,還好,沒砸到眼睛,只是額頭上被砸紅了。我安慰了她一會兒,可她還是不停地哭。而那個惹事的小男孩,則一臉的不知所措。
我突然靈機一動:為什麼不用講故事的方式安慰一下她呢?
於是,我問豆豆:「你知道剛才是怎麼回事嗎?」
豆豆搖搖頭,我指著旁邊的小男孩和被摔在地上的玩具說:「你看,剛剛你坐在這裡,而小弟弟拿著玩具走過來,想和你一起玩,不小心摔了一跤,玩具就砸到了你。」
說完,我還向小男孩求證:「阿姨說得對不對不呀?」
小男孩拚命地點頭,豆豆也不哭了,還對小男孩說:「那我們下次拿玩具時,都要小心一點,不能讓它砸到別人。」
小男孩點點頭,兩個孩子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高興地玩了起來。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故事比訓斥更有效!
這一切是不是特別神奇?我讓孩子去回想事情發生的經過,按道理說,她應該更難過才對,可是為什麼她反而停止哭泣了呢?
這是因為,具體的描述激發了大腦的理性功能,讓她開始去思考和判斷,自己的額頭為什麼會疼?剛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個過程看似很簡單,可實際上,孩子的大腦卻在高速運轉著。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得到了三點好處:
一、孩子的注意力被轉移了。
本來,孩子很難過,覺得額頭很疼。但是,當她順著我的思路去思考時,她的注意力就被轉移到情緒以外的其他方面了。
二、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
孩子本身的情緒和注意力都在自己剛剛被砸的事情上,而我引導她思考之後,她的「理智腦」開始發揮作用,被情緒劫持的「情緒腦」漸漸被壓制住。所以,孩子很快停止了哭泣。
三、孩子的大腦得到整合。
在這個過程中,我和孩子一直在進行情緒上的互動,孩子的大腦在「情緒腦」和「理智腦」之間轉換,有效促進了大腦的整合。
可以說,故事力——複述經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停止哭泣,是故事力——複述經歷發揮了作用。
簡單來說,故事力就是指能講故事的能力。但是,這裡說的故事包括的範圍比較廣,可以是想像中的故事,也可以是經歷過的事情等。
美國著名的積極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博士曾在《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中指出:孩子的大腦是由父母帶給他們的經歷和感受所塑造的,即父母所提供的體驗可以為孩子塑造靈活的、整合良好的大腦。而具有故事力的家長,在這方面做得會更好。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孩子出生後,他的「情緒腦」是最先得到發展的,而「理智腦」則要等到兩歲左右,才會開始發育。所以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在「理智腦」發育成熟之前,他的大腦主要是被「情緒腦」控制著的。
如果此時父母能夠利用故事,給孩子帶來各種不同的經歷和感受,就能讓孩子擁有靈活的、整合良好的大腦,對於孩子的一生也會帶來很大的幫助。
故事力,讓孩子擁有靈活的、整合良好的大腦。
1. 幫助孩子梳理情緒,放下過去的不愉快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還小,能記住的東西有限。就算是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過幾天也會忘記,不用太在意。
但是,這些不好的記憶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會在孩子的心裡一點點地堆積,藏在潛意識中。等到某一天,孩子可能會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突然情緒大爆發。
有故事力的家長知道這一點,所以會和孩子一起討論他們的經歷,這樣就能幫助孩子理解,過去到底發生了什麼?自己和別人的感受是什麼?還能改變孩子壓抑情緒的行為。
壓抑情緒,讓孩子突然情緒大爆發。
舉例說明:
有一天早上,我大姨早早起床,打算洗頭髮。可是在她低下頭的那一刻,突發腦溢血,倒在了地上。此時,一家人都還在睡夢中,只有小孫子豪豪揉著眼睛找奶奶。
後來,豪豪發現奶奶倒在了地上,而且不管他怎麼晃動,奶奶都不醒,就立刻去叫醒了其他大人。等到一家人把大姨送到醫院時,大姨已經去世了。
辦完了大姨的喪事以後,家人發現,豪豪經常追問奶奶去了哪裡,而且每次經過水池旁時,總是用不連貫的話說:「奶奶倒了」,「就在這裡」,「睡著了」。
一開始,家人很逃避這個話題。後來,擔心對豪豪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就帶著他一起回憶了事情的經過。這樣回憶了幾次之後,當豪豪再經過水池時,就很少再提及這個話題。
我知道,奶奶倒在地上的場景,豪豪還會記得。但是,與家人一起進行的回憶,能幫助他梳理自己的情緒,不會讓這件事成為一個陰影。
故事力,幫助孩子梳理情緒,放下過去的不愉快。
2.幫助孩子打開思路,理解當下發生了什麼
孩子的認知水平有限,即使是發生了一件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孩子也很難搞清楚裡面的因果關係等。此時,如果沒有人告訴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孩子可能會因此產生恐慌。
可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我們一本正經地解釋,孩子可能聽不懂,這個時候,故事就是一個好的工具。
舉例說明:
去年,我媽因為骨折做了手術。術後,因為疼痛,她一直哼哼唧唧,還直掉眼淚。在一旁的小侄子看到了,也跟著哭了起來。
我指著我媽的腿告訴他:「奶奶這裡有一個用刀子劃開的口子,就像你上次拿刀子劃傷了手一樣,很疼,所以奶奶掉眼淚了。可是疼過之後,奶奶就又能下地走路,和碩碩一起玩了。」
很快,小侄子就明白了,這就像他吃藥、打針一樣,雖然會很苦、雖然會疼一會兒,但是,很快就能讓自己的身體恢復健康。
故事力,讓孩子知道,發生了什麼。
3.引導孩子展開想像,預測經歷解決問題
孩子小的時候,會害怕很多東西,而且對於未知的、即將發生的事情,也容易產生畏懼心理,因此不敢輕易嘗試。
此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展開想像,和孩子一起去預測,如果繼續做下去,會發生什麼事情?然後,一點一點打消孩子的恐懼心理。
舉例說明:
鄰居家的坤坤從小體弱多病,經常去醫院。可能是打針帶給他的恐懼太強烈了,以至於他一聽說要去醫院,就扒住門不願意離開。
後來,媽媽給他買了一套打針玩具,經常在家裡和他一起模仿看病的過程。而且,媽媽還會用特別溫柔的語氣告訴他,打針之後病就能好了。
漸漸地,可能是故事聽得多了,坤坤也就不再抗拒去醫院了。
講看病故事,讓孩子不抗拒去醫院。
有些家長認為,故事力是非常高深的能力,自己平時不會講故事,所以沒有辦法運用這種能力教育孩子,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給孩子講的故事,不需要有多麼高深莫測的主題、跌宕起伏的情節、出人意料的結果,哪怕只是複述生活中的日常經歷,就足夠了。
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1.和孩子分享當天的經歷,經歷等於故事
很多孩子都有在睡前聽故事的習慣。通常,家長都會選擇一些比較好的書籍讀給孩子聽。其實,除了書上的故事,當天的經歷也是非常好的故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