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表哥帶小侄子來家裡做客,小侄子看著餐桌上優米的零食,偷偷問表嫂「媽媽,我可以吃嗎?」,「可以呀!姑姑家東西你可以隨便吃。」我趕緊答到,我跟表嫂說,「航航真是越來越懂禮貌了」,表嫂卻說「你是沒見在家撒潑打滾的樣子,他啊,典型的窩裡橫。在家霸王龍,出門一條蟲」。
其實,像航航一樣的孩子並不少,日本著名作家稻盛和夫,就曾在自傳里公開表示小時候就是窩裡橫。他說小時候自己特別愛哭、愛撒嬌,如果母親太忙顧不上他,他就會嚎啕大哭,兩腳亂蹬。假如母親不過來哄他,就會越鬧越凶。但只要一出家門,他就會變得特別膽小。他回憶上學校第一天,他要看到媽媽才能在教室坐得住,到開學第三天,媽媽還不能離開教室,只要媽媽一回家,他就跟著媽媽跑出去了。
很多媽媽都不明白孩子為什麼「窩裡橫,窩外慫」,其實這需要分開來看。
先來看「窩裡橫」是怎麼回事呢?
第一,窩裡橫會遺傳
不光小孩,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有些成人也是「窩裡橫」。這其實和人類的本性有關,人在越安全地方就會越容易無拘無束、放鬆自我。倘若進入一個陌生未知的環境,不管是誰多少都會有些恐慌,面對不確定環境,就會有所收斂。所以經常會見到這樣一類家長,對外人客客氣氣,但對家人卻大呼小叫,有句名言是這樣說的「我們總是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密的人」,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孩子。
對孩子而言,家裡的環境讓他感覺到是熟悉的、是安全的;而家外的世界是未知的,是危險的。父母對安全和危險環境的不同處理方式,被孩子看在眼裡,他會自然而然的去模仿。
第二,窩裡有條件橫
很多孩子窩裡橫的原因,是家庭給他提供了讓他持續橫下去的土壤,這主要與長輩沒有原則的讓步有關。現在年輕人壓力大,很多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幫忙帶,大部分老人又對孫輩寵愛有加。要麼完全沒有原則,要麼定了規則,卻很輕鬆就妥協了。
在超市經常看到,孩子想買新玩具,老人前一秒還在說「你玩具太多了,不能再買了」,但只要孩子坐在地上,甚至連坐都不需要,只要一哭,老人立馬掏錢走人。時間一長,孩子就有了經驗:只要多哭、多鬧,目的就能達到。孩子很聰明的,當第一次通過無理取鬧獲得想要的東西後,他就會把這一招練的爐火純青,很快就把撒潑打滾用的非常溜。這也就是為什麼,窩裡橫的孩子如果不加以制止,就會越來越橫的原因。
但這些在家「橫」慣了的孩子,一旦離開家,就會發現:那些放在家人身上效果奇佳的方法,對外人根本不起作用,這種落差會讓孩子心裡感到不安,放大孩子的恐懼,無所適從外面的環境,不知改如何面對。而在外面壓抑、受了挫的孩子,會促使孩子在家裡更橫、把情緒撒在家人身上,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第三,想引起大人關注
還有一部分孩子,窩裡橫的動機是為了尋求父母關注。父母由於平時工作忙,或多或少會對孩子有所疏忽。這種環境下,孩子發現如果乖乖表現,很可能得不到父母的讚揚。但只要無理取鬧,父母一定會將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久而久之孩子得到一種認知,想要得到父母關注就要在家橫一點。
對於這種動機的孩子,家長糾正「窩裡橫」行為的最好方式,就是多給予孩子陪伴和關注。當然,陪伴並不只對時間有要求,高質量的陪伴應該與孩子產生精神和情感的連結,讓孩子感覺到愛與接納。
那「窩外慫」又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大多數孩子因為安全感、環境等關係,對外出多少都會有點拘束。特別是一歲半之前的孩子,處於分離焦慮時期,出去之後害羞、恐懼都是非常正常的。這時候,家長要做的絕不是把他們強硬的推出去,而是要用包容和理解的態度,為他們建立一個更穩固的安全感。但對一歲半以上的孩子,出門在外如果表現的過於拘謹,就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了。這類孩子出門慫一般有兩個原因,其一,孩子天生屬於慢熱型性格。其二,孩子缺乏社交的經驗和技能。
第一,性格慢熱。
優米的小夥伴果果妹妹,就是一個天生慢熱型孩子。第一次在小區碰到果果,她不靠近也不遠離,就靜靜的站在優米身後看著,奶奶在身後一直催:「果果,你去找小姐姐玩呀,你往前走呀」,但小果果就是一動不動的站在那裡,站了至少15分鐘,才撿了地上的一個小石子,慢悠悠的拿給了優米。
慢熱型的孩子面對不熟悉的環境和人時,會選擇站在邊上先觀察,只有當他排除環境和人對他的威脅時,他才會願意進一步行動。而這個時候家長所能做的,就是不要強推。雖然這很難,但家長應該時刻提醒自己,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節奏,讓他用自己的步調去探索世界,不要怕慢,這樣反而根基紮實。
第二,缺乏社交經驗和技能
「窩外慫」和孩子的社交能力息息相關。孩子出去和小夥伴玩,表現出害羞、膽怯,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為家長沒有正確引導孩子如何社交,孩子不知道面對外人要怎樣打招呼,怎樣相處。
我曾親眼看過一位父親帶著三歲的兒子在小區樓下玩。小朋友很多,家長三三兩兩聊著天。但這位父親卻帶著孩子,躲得遠遠的。小孩子嘛,畢竟好奇,想往小朋友那湊,但都被爸爸攔住了。有位媽媽想邀請孩子過來玩,就說「寶貝,你今年幾歲了?要不要一起來玩呢?」孩子沒有吭聲。這位媽媽又扭頭問爸爸,「您家孩子幾歲了?」爸爸面無表情的說「3歲」,於是,這位熱心的媽媽也便悻悻地離開了。
我們這代父母,很多人都是獨生子,小時候經常宅在家,很少出門與同齡人交流,本來自身社交能力就極度匱乏。但角色和身份的轉變,就需要我們去客服這些自身的缺陷,以榜樣的力量影響孩子。碰到陌生的小朋友,家長可以試著先打招呼,然後引導孩子打招呼、表達自己的需求,只有通過重複鍛鍊,孩子單獨處理社交問題時才能不退縮、不焦慮、不膽怯。
用EPS三步趕走「窩外慫 」
EPS最早是由美國心理治療師,魯斯·皮特斯博士提出的。他曾用這個方法幫助那些因害羞而無法正常社交的孩子們,在較短的時間內(大約三周左右)建立了社交能力。
E(evaluate)評估。這是EPS的第一步,家長需要從時間、地點、人物、刺激事件四個維度對孩子進行一次整體評估,梳理在這四個維度孩子的特點。比如:
時間,孩子會在哪些時間段比較不愛交流?午睡前?進食前?地點,有沒有特殊的空間,會讓孩子拒絕交流。比如,人多的地方。人物,孩子有沒有特別敏感的人?刺激事件,孩子有沒有對一些事情反應較大,比如,大人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