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怎麼教孩子接人待物(暑假期間,家長必讀)

作者:CUP       2019-07-24 10:37:40


"

教師博覽

前言: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古老」的文章,來自陳鶴琴的名著《家庭教育》,主要談小孩子怎樣學習待人接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社交能力」培養的10條原則。

陳鶴琴(1892—1982),是中國兒童心理學、家庭教育和幼兒園的開創者,被譽為「中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和二十世紀中國最傑出的教育家。陳鶴琴自己養了7個兒女,常從親身實踐出發,把這些孩子當做「教育的實驗品」,總結出很多非常「接地氣」的教育心得。他說:

「幼稚期(自生至7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麼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成年人不僅應該以身作則,還要為兒童營造良好的環境,包括遊戲的環境、勞動的環境、科學的環境、藝術的環境、閱讀的環境。

他認為,對孩子,這五項教育目標最為重要:

要有健全的身體;

要有建設和創造的能力;

要有合作的態度;

要有服務的精神;

要有世界的眼光。

原則一 :

教小孩子是要從小教起的

幼稚期人稱為「可塑期」或「可教期」。因為在這個時期,小孩子學東西學得很快。你看一個非常柔弱無能的嬰兒,不到三歲就會跑會跳,弄棒弄棍;不到六歲就把一鄉的方言學得極其嫻熟。

不但對於動作言語,小孩子在這個時候很容易學會的,就是對於各種常識,也是容易吸收的,各種美感美德也是容易養成的。

19世紀初的時候,在德國鄉下有一位教師,名字叫做佛戴(Karl Wirre)。他目擊當時社會上之種種罪惡,大有感觸,以為那些作惡、犯罪的人都是小時沒有得到良好教育的緣故。但是這個意思非有確實證據不能見信於人的,所以他決定去試驗他自己的兒子。在1800年,他得了一個兒子名字也叫做「Karl Witte」,他就殫精竭慮去教育他的兒子。他常常帶領他兒子去旅行,凡他兒子所未曾見過而應當知道的,他就詳詳細細地教他。這樣,他兒子的知識逐漸豐富了,他的美感逐漸發展了。對於方言,他尤其注意,以為官語是發展思想之利器,所以他就教他兒子從小學國語及其他五國的方官。

這個小孩子到了九歲,就進大學讀書了。到了十四歲得哲學博士學位,十六歲得法律博士學位,同年受柏林大學之聘,從事教授,享壽八十三歲,以解釋闡揚義大利詩人但丁(Dante)之學說聞於世。

佛戴得著這樣的成績,是沒有什麼十分的稀奇。若佛戴沒有受到他父親的一番教育,恐怕到後來也不過一個平常無聞的人罷了。

因而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好好兒教我們的小孩子。若養而不教, 不如不養好得多了。

文德是一個獨生子,他的父母非常寵愛他。在方出世的頭兩個月里,他一哭,他的母親就抱起來愛他,若抱了還是要哭,就搖搖他。到了三四個月大的時候,他的母親常要半夜三更起來,抱了他在地板上走來走去搖他。年紀稍大一點的時候,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比方吃飯一事而論,他同父母等同吃的。他看見桌上好吃的菜蔬,必定要擺在他的面前。若不放在他面前,他要撒嬌。從此,習以為常,桀驁難別了。到了後來,這個小孩子養成了種種壞習慣,不可收拾了。這都是由父母都愛所致。

小孩子生來雖有強弱智愚之別,然大抵都是活潑可愛的。文德本是一個很好的小孩子,若無他母親的愛,恐怕他能夠變成一個有用的人才,不至於桀驁難馴,不可收拾的。

小孩在未受教育以前,好比是一索素絲,受了教育以後,好像一索素絲已經著了顏色。學得好就好,學得不好就不好。等到學得不好,以後做父母的即使要去教他好,也是很不容易的。

有一位琴師出一張招生廣告說:「未學過琴的,學費一元;已經學過的,兩元。」這張廣告使得許多人懷疑,以為學過琴的已經懂得一點,教起來比較未曾學過的來得容易,學費也應當便宜些;現在不但不便宜,而且要貴一元,究竟是什麼道理?

後來這許多話被琴師知道了,他就對他的朋友說:」你們哪裡知道。未曾學過琴的,不過不會彈琴罷了,沒有什麼病根的。至於已經學過琴的,不但不會彈琴,而且學了許多弊病。我現在要教好他,非先把他的病根除去不可。既要除去他病根,又要教好他,比較未學過的已經多一層困難了。所以學費也應當貴一倍。「

這個例子大可證明小孩子對於各種東西,俱須從小學好的。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尤應當特別謹慎。

原則二:

做父母的應當教育小孩子顧慮別人的安寧

一鳴( 陳鶴琴兒子)生後第66個星期的時候就有一種顧慮別人的表示。他是不喜歡紅的小帽的。他堂兄所帶的紅童子軍帽給他戴,他不願意,他也不願意我戴。從前他不願意吃的東西和不願意做的事情,他自己不吃不做就是了,並不叫別人也不吃也不做。現在他不願意的事情,也叫人不要做。這裡可以證明他已經有點推己及人的意思了。

一鳴兩歲零十一個月的時候,有一天,他早晨醒來,就吹洋號,我低著聲對他說:」不要吹!媽媽、妹妹還睡著呢!「他一聽見我的話,就不吹了。你要叫他不要吹洋號,你自己要先要低著聲同他說話,所謂己正而後能正人。倘使你亢喉高聲同他說話,那麼他也不肯聽你的話而不吹洋號的。還有一天,我吃中飯後,在客廳里打盹。他進來對他母親說話,一看見了我睡覺,他低著聲對他母親說:「爹爹睡了。」就不作聲了。

這種顧慮別人安寧的動作是逐漸養成的。平時他妹妹在房裡睡熟的時候,我們進去必定踮著腳走的,說話也是低著聲說的。而且常常對他說:」妹妹睡了,不要作聲。「

我們常常以顧慮別人安寧的話說給他聽,而且做給他看,所以他今天也能夠顧慮我的安寧了。有許多小孩子是常常不顧慮別人的安寧的,別人睡眠或生病的時候,小孩子不是大聲喊叫,就是狂奔跳躍;別人說話的時候,不是從中插入,就是亂吵亂鬧,使睡者、病者、談話者聞而生厭,見面生氣,而他自己只知自私自利,從不知顧慮他人的安寧。這種例子觸目皆是,今姑從略不一一舉了。

今日之孩童即他年之成人。今日之孩童不能顧慮他人的安寧,則他年之成人即將侵犯他人的幸福。現在我們中國,自武人政客,以至行販小卒,無論做什麼事,多數人只知利己,罔顧別人。推其原因,雖非一端,然他們當孩提之時,他們的父母不教以利己利人之道,亦一大原因。

至於沒有受過教育的一般人們可以不必說了,就是受良好教育的學生,也常常有不顧慮別人安寧的事情。我在中學裡讀書的時候,有許多同學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常常高談闊論以擾他人的好夢,或評論他人,或說東論西,或朗背英文,或縱談古今,休休喋喋,徹夜不已。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成就孩子未來的十種基本能力


行知朗讀亭-朗讀是提高孩子學習能力最簡單的方式


娃上吐下瀉,生命垂危,醫生警告:晚一步娃腎衰竭,別亂吃食物


布加勒斯特早期治癒計劃:孩子哭鬧不用理會?處理不當影響智商


快樂暑假「感受」閱讀


古詩中常用的44個借代詞語,孩子古詩翻譯再也不會錯了


都知道寶寶輔食由細到粗,可是究竟要多細,要多粗?


孕期最難過的4個檢查,你都做過嗎?第4個最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