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在孩子心中排不進前十,因為你不會蹲下來好好說話

作者:CUP       2019-07-24 10:37:38


"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哦~

作者|川媽&超兒

前幾天,朋友半夜發朋友圈,一眼就知道,昨晚她家估計又是一場世紀大戰。

很多好友跟風評論,畢竟這是一個有娃家庭,無比熟悉的畫面。

娃「作」到半夜還不睡覺,還有一堆事情要忙的媽媽,一邊想著陪娃,一邊心裡又著急,兩邊拉鋸、反反覆復之後,情緒就崩潰了。

遠在千里之外的我,都能想到當時她在孩子面前時的樣子:

「你為什麼還不睡覺?!」

作為旁觀者,我們隔著螢幕都能感到孩子當時的委屈與無助:

· 想再玩一會,不行嗎,媽媽?

· 我中午睡得有些多,起晚了,現在確實不困啊。

· 今天媽媽剛給我買的小車玩具,我好喜歡,再讓它陪我玩一會,可以嗎?

當我們居高臨下和孩子對話時,孩子內心的聲音呢?

估計沒有無心過問,最起碼當時情緒當下是想不到的。

也許過後,大部分人或許會像朋友一樣,會後悔、沉靜、反思,但當時的孩子的情緒就像風雨中的小草,隨風搖曳,孤立無援。

表面上看,這好像是父母情緒管理的問題,但背後其實是更深刻的立場問題。

我們總是高高在上地俯視孩子,指導他、指揮他、命令他,而忘記了他也是一個我們應該平等對待的「獨立人」。

1不平等的「複利」

管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複利」公式,F=P*(1 i)N(次方)。

說的是我們對某件事情的投資回報:即使每次所收到的回報率極低,但隨著時間,也會在將來的某一天達到爆髮式的變化(類比於1.01^10=1.1;而1.01^10000=1.6e 43)。

所以愛因斯坦也曾坦言: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是複利 時間,複利是人類已知的世界第八大奇蹟。

而這種變化的能量,也可以是負向的,就像當時朋友那孩子無處安放的情緒。

被平等對待是每個生而為人的基本需求,當這種最基本的精神需求被打破,最終換來的結果,無非就是對家庭的疏離,與父母的分庭抗禮。

美國聯合國際教育機構(ICEC)曾經對來自美國、日本、中國的數百名小學生做了一次「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誰」的調查問卷,回收的有效問卷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結果:

按照最尊敬的人依次排名,前三名為:

· 美國:父親、喬丹、母親;

· 日本:父親、母親、坂本龍馬(明治維新時期的先覺者);

· 中國:(前面各式各樣)第10名是父親,第11名是母親。

這是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幾乎所有的中國父母都認為自己才應該是孩子最尊敬的人(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畢竟自己對他們嘔心瀝血,傾盡所有。而事實並非如此。

耶魯大學的學者認為:這種結果是由中國傳統的「孝順」觀念和獨有的獨生子女現象造成的。

所以,他們敢陳言:如何與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由獨生子女組成的大國打交道,將是全球學者面臨的世紀難題!

這份調查問卷,自然不能代表所有事實,但是也從側面反應了中國式家庭的問題:家長和孩子在溝通交往中尊重和平等的缺失。

這樣的問題,在知乎上隨便一搜,討論量和評論量都非常多

在孩子面前,我們常常扮演著絕對權力和權威的擁有者,試圖掌控孩子的一切,用過來人的經驗「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來「嘮叨」、「引導」他們。

但這嘮叨、引導的方式,常常是那麼趾高氣昂,哪怕是一個眼神,都足以讓整個氛圍凝固。

長期以往,在這樣的交流和溝通中,父母與孩子的心,越來越遠。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說:「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無限的關愛。」

而做到尊重的第一步,就是要降低身態、降低心態。

2 降低身態:蹲下來!

龍應台曾在他的書《孩子你慢慢來》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彼此尊重,我們一起成長。

確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的是趾高氣昂。

記得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吃飯,中途遇到了這樣一件事情:

隔壁桌的小朋友(4歲樣子)和媽媽一起吃飯,不小心勺子掉在了地上,媽媽讓他獨立再去拿一個:「寶貝,勺子就在收銀台阿姨那裡,你去吧,加油!」

孩子往那個方向掃視了一番,又回過來抬著頭對媽媽小聲說:「媽媽,你替我去拿吧!」

在小男孩的磨磨唧唧中,媽媽終於忍不住爆發:「就在那裡,你怎麼就沒看見?這麼近,自己去拿!」於是小男孩就這樣茫然地往前走。

在他經過我這裡的時候,我連忙提醒他:「寶貝,走到前面紅桌子的地方,往左就能看見勺子了。」小男孩高興地看了我一眼,頓時興高采烈地向前衝過去了。

看,其實孩子並沒有排斥自己去拿勺子,他猶豫的,只不過是找不到勺子的方向。以他1m的身高,滿眼看到都是桌椅和噪雜的人腿、腳後跟,根本無法理解媽媽口中的「就在那裡」為什麼這麼輕而易舉。

而後來給他的提醒,就恰好蹲在他的高度,指引了他能理解的方向。

可見,大人總是站在自己的視角,把孩子應該做的事情想得理所當然,所以才會感到孩子「不乖」。而我們很少會考慮到,在孩子的視角上,我們的要求往往不可理喻。

網上曾流傳一段VR眼鏡拍攝的視頻,在這段視頻中清晰地顯示了「魔鬼式父母」的樣子。

父母的咄咄逼人,引起孩子慌忙的逃竄,最後無處可逃縮在牆角,這樣的情景特別像恐怖片中主角被逼到絕境,不得不轉身面對魔鬼的那種恐懼和無助。

我們常常將自己置身事外,用理所應當的旁觀者角度去審視和要求孩子,但是當親身體驗孩子視角的時候,父母還忍心下得去手嗎?

父母≠魔鬼,但是憤怒的父母=魔鬼。我們期待孩子的尊重,首先要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做到了呢?

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得不承認,老外確實比我們做的好得多。

威廉王子就十分注重跟孩子對話時保持平等的狀態,我們常常稱讚小喬治的在各種場合下的鎮定自若,實際是家長在背後給予的指導和自信。

在一次重大典禮下,威廉王子在舉世矚目的場合里蹲下來給兒子講解,最後還是在女王的提醒下注意站姿,威廉王子才站好。而這一畫面正好被媒體記錄了下來。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

作者發表的其他文章

娃上吐下瀉,生命垂危,醫生警告:晚一步娃腎衰竭,別亂吃食物


布加勒斯特早期治癒計劃:孩子哭鬧不用理會?處理不當影響智商


快樂暑假「感受」閱讀


古詩中常用的44個借代詞語,孩子古詩翻譯再也不會錯了


都知道寶寶輔食由細到粗,可是究竟要多細,要多粗?


孕期最難過的4個檢查,你都做過嗎?第4個最尷尬


8年英語學習之路:沒有橫空出世的奇蹟,不過都是厚積薄發的結果


孩子一歲以後,爺爺奶奶帶的時候一定要知道這些